1.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他们既关注革命事业,又思考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 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文学说之间的关系。
(3) 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
【考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对上海的发展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上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重工业投资,对其投资占工业建设总投资的74.5%。通过接管国民党政府的商业、贸易管理机构和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公司,建立起来的国营商业机构,不断加强对货源和市场的掌握。上海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疏散人员,逐步减少城市人口。疏散途径主要包括:动员大批难民和失业群众回乡生产、到皖北黄泛区与苏北盐垦区垦荒生产。

——摘编自张励《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职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圈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推动上海城市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