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描述为“史诗级巨变”。
“拓荒牛”
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雕像已成为深圳特区的一个文化地标,是改革开放中创业者的象征。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历史节点下这座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以下四个观点探讨了“创新是深圳奇迹背后的‘核心密码’”。
深圳建市之初整个城市仅有两名工程师, 1996年初,深圳只有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万余家,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277.98亿元。 | 观点一 | 观点二 | 1979年10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建设工地推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过既定额度,多拉一车土,奖励四分钱。“四分钱奖金”打破了平均主义观念,大大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取消粮票、工程招投标、用工合同制、房地产商品化……一个个市场化举措在深圳率先推出。 |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之“容”在于 “容人”,不论身份、财富、地位,每个人都能在深圳拥有一席之地,在这里追梦、圆梦;深圳之“容”在于“容错”,“宽容失败”“向失败取经”,营造了以失败为财富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圳之“容”在于“容异”,鼓励“别具匠心”,不欣赏“沉默是金”,摒弃“枪打出头鸟”陋习,让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力的人群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 观点三 | 观点四 | 从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尖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将时代赋予的使命镌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以“大我”成就“小我”。 |
奋斗新时代,深圳再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时代赋予了深圳新的历史使命。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将继续演绎好改革开放“窗口”的角色——不仅仅是由内向外看的窗口,还要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作出新的示范,用生动、精彩的实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生命力。以一城改革创新实践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深圳将以其全方位、全过程的示范作用,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路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