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盛世局面之后,来到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盛世,请你就这个时期的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隋文帝灭掉陈朝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隋朝在较短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的“”,(皇帝)时设置进士科,通过考试办法选拔人才成为制度,表明科举制度正式成立。

(2) 唐太宗、唐玄宗(前期)都是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治理国家的相似的措施都有等。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3) 唐朝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推广,唐都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时妇女地位要相对高一些,有的妇女还可以出面“打官司”。

(4) 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时其杰出首领统一各部并迎取唐朝为妻,两族人民世代友好。

(5) 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唐朝末年爆发了王仙芝、 领导的农民起义后五代十国建立,十国中除外,其余九国都在南方。

【考点】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女皇武则天; 盛唐经济的繁荣;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综合题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经济发展

材料一

含嘉仓示意图

相关史事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唐初的社会发展状况,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四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宋朝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掌贸易。宋人认为,每年虽然输出岁币“银绢五十万两之数”,但是“以我所不急,易彼所珍藏,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榷场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民间贸易也随之发展。马匹、粮食、图书以及用于火药生产的硫磺、硝石等通过民间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对方境内。中国多民族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培育出多民族之间血肉联系的共同体观念即中华民族观。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社会经济卷》

(3)依据材料四,概述辽宋时期榷场贸易的影响。

综合题 普通
2. 透过隋唐的历史,探究国家兴盛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帝颁布均田令,并采取租调赋役制度与之相适应。与前代相比,隋朝的赋税更薄、劳役更轻,农民也多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文帝还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三:历朝历代,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以求反映出自己的功绩;老百姓也期盼盛世,以求过上安定的生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的成语,是帝王将相的铭戒;“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民谣,是来自民间的呼声。二者在追求盛世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列举两项隋文帝统治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评价其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表现。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合题 困难
3.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在治国方面出现了几位鼎鼎有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志向远大,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长时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勤于政事,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隋文帝的治国措施及历史贡献。

材料二   A.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吴兢《贞观政要》

B.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A,概括唐太宗关于治国理政的想法。

(3)根据材料二B,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唐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A.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得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B.他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4)材料三A、B中的“他”是谁?“他”的不同做法给后人治国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