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返回首页
1. 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考点】
拉马克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答案】
您现在
未登录
,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单选题
普通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换一批
1. 栖息于灌木上的雨蛙通常为亮绿体色,而近年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受损核反应堆的附近有较多漆黑体色的雨蛙出现,研究表明黑色素有助于吸收并消散部分辐射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污染区不同体色的雨蛙属于不同物种
B.
漆黑体色的变异一定出现在核污染之后
C.
核污染不影响种群中亮绿体色雨蛙的出生率
D.
污染区雨蛙种群中漆黑体色的基因频率上升
单选题
容易
2. 野生稻具有谷粒细小,芒长,壳硬、脱壳困难,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虽然高但产量很低,种子的休眠期很长且发芽不整齐等“缺点”。由野生稻选择、驯化而来的栽培水稻谷粒变大,芒变短甚至无芒,种子没有休眠期、产量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野生水稻的各种变异为得到栽培水稻提供了原材料
B.
野生稻的“缺点”是不利于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异
C.
控制野生稻“缺点”的所有基因构成野生稻种群的基因库
D.
在人工选择作用下,栽培水稻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单选题
容易
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自然选择
C.
协同进化
D.
生殖隔离
单选题
容易
1. 蚊成虫可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下图表示控蚊期间某种蚊成虫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基因型并影响其基因频率
B.
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
C.
与灭蚊剂M相比,细菌不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
D.
DE段曲线表明细菌对该种蚊的进化和发展不再影响
单选题
普通
2. 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
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
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
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单选题
普通
3. 某水果的W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影响果实甜度。研究人员收集到1000棵该水果的植株,它们的基因型及对应棵数如下表。据表分析
1
的基因频率是( )
基因型
W
1
W
2
W
1
W
3
W
2
W
2
W
2
W
3
W
3
W
4
W
4
W
4
棵数
211
114
224
116
260
75
A.
16.25%
B.
32.50%
C.
50.00%
D.
67.50%
单选题
普通
1. 科研人员在一片生长旺盛的植物种群中发现了与野生植物有明显差异的变异植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些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均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B.
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是定向的,进化速度决定了变异速度
C.
变异不一定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变异植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都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
多选题
普通
2. 某大型水库中有一种小型水生动物甲,体色有红色和橙黄色两种类型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红色是显性性状。不同体色的甲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常用于水质监测。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调查发现甲种群中红色个体占比分别为96%、90%、88%,种群中杂合子占比分别为32%、20%、16%,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红色个体占比逐年减小,说明该水库可能出现了有机污染
B.
橙黄色个体占比逐年增加,说明该水库更适合橙黄色个体的生存
C.
2018年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0%
D.
三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多选题
普通
3. 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
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多选题
普通
1. 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松鼠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都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松鼠具有共同的祖先。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生活在不同自然区域的松鼠形成不同的种群,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它们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不同的种群其
是不定向的,而
是定向的。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
就会出现明显差异,最终
(填“一定”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
(2)
将一群基因型都为Aa的树松鼠(雌雄个体数目相等)迁到某地区(该区域之前没有松鼠的生存),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树松鼠种群随机交配得到子一代中AA和aa各占25%,在此过程中,该种群
(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
已知aa的雄性松鼠产生的精子不可育,则子一代自由交配的后代中雄性不育松鼠占
。
(3)
松鼠的天敌有多种,松鼠与天敌之间通过捕食相互作用,实现了生物之间的
。
综合题
普通
2. 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
在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
(2)
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
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
,有利的变异则逐渐
,从而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