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对于坚定全球抗击疫情的信心、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也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凸显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能否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也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重大挑战、最终战胜疫情?关键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且着眼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长远发展,关乎全人类的未来,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携手国际社会合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定决心,也充分彰显了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的大国胸怀和历史担当。

    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基,人人享有健康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普遍安全”就包含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维护人类的整体安全与健康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是要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今天,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凝聚全球之力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抵御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风险挑战,维护世界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任务。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这次疫情充分说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是最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之一,维护这一产品,国际社会任何成员都不能置身事外。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实践已经表明,要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唯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采取切实行动,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坚决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要凝聚各国力量,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建立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携手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等等。各国应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

(摘自2020年04月14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遍安全”是指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补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 B. 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对中国的一场大考。 C.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世界各国都不能置身事外。 D.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重点是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对能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论证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主要措施。 B.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C. 文章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角度论述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D. 文章末段论证联合国及世卫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正发挥核心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效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最终战胜疫情,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B. 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C. 应该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只有通过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才能赢得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胜利。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在文化欣赏习俗上,存在着雅与俗的认知转换过程。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文化的习俗不断自我总结提升,就成为了愈益成熟并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这是文化品类形成中的凝聚现象,是由俗而雅的过程。京剧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规律,京剧的前身只是安徽安庆一带田野山间的小腔小调,经过不断总结、捶打、磨炼,小腔小调最终演变为门当齐全、角色体系完备、唱念做打一套行当成熟的京剧。雅虽来源于俗,但在其俗为雅以后,似于也就形成了与俗相互对立的关系。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文化的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失了享受雅的资格。雅俗间有了距离,甚至隔膜,形成了“高”与“低”的分隔。比如,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以文字记录思想、情感和经验,但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功能提升,它逐渐离开了生活的原初出发点,愈益精致艰深,与大众间离。

    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雅还是要完成回归大众,这就是社会文化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是检验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准。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说白话、写白话文,就是要还原文化与通人的关系,打破知识精英和庶民大众的精神隔离,进而解决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问题,这种还雅为俗的努力,客观上为文化的大众化做了奋争,文化是人类精神经验不断自我超越的产物,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社会要做的努力是将雅与俗的流动通道打通。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是对生活压力的纾解行为,但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而雅文化秉持清晰明确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意义抱有更多的尊重而非鄙视,对普通大众的文化旨趣更要学会汲取养分而非自视清高,那雅文化也就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戏曲、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今天的问题是,传播工具更为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目标也被分解得更加多层级化,因此更要思考如何实现时代所需的由雅而大众的俗化过程。我们需要警惕文化经典化后,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大众需求,自我隔离于尘世,从而失去了文化提升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警惕那种形式上高雅而内容媚俗的作品,比如那些基本放弃对历史走势正确定位的宫斗剧,会让人一步步地丧失基本的文化和历史判断力,这是最危险的“阵地丢失”。

    由俗向雅,是文化演化的必然;而由雅及俗,又是文化的使命,雅俗分野,既是社会文化的真实生态现象,也是应该充满活力的生命交互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就更加健康,也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陈宇飞《雅俗是否天然分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通过自我总结提升,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 B. 雅与俗之间存在着距离,形成了分隔,是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C. 在沉浸于俗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雅文化,这样才是文化更健康的状态。 D. 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促进了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释雅俗的关系,再分析打通雅俗的通道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述逐层深入。 B. 文章通过民间小调总结提升演变为京剧的事例,证明俗是雅的源头,论证有理有据。 C. 文章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 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雅在俗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两种倾向,有其现实指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俗到雅的转换和由雅而俗的回归,证明了雅与俗之间并非天然分野。 B. 打通了雅俗文化之间的流动通道,就能够使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C. 《新青年》倡导写白话文,是知识分子为雅文化走向大众所做的努力。 D. 随着审美功能不断提升,绘画会与大众间离,这符合雅俗转换的规律。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

    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休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 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 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 B. 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C. 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 D. 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 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 C. 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D. 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儒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B. 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 C. 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D.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建构过程主要涉及哲学之“流”。除“流”之外,哲学的发展还面临“源”的问题。与其他思想一样,哲学之“源”和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萌发和发展便与那个时代的变革,包括礼法之争,紧密相关。作为中国哲学生成过程的延续,今天的哲学思考和建构同样与所处的时代无法分离。从宽泛的层面看,现时代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本的影响。资本与市场相互联系,其影响无处不在,从知识、信息到权力等。资本已泛化到各个领域,并从不同方面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资本膨胀的结果之一是人本身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后者导致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是马克思在较早时候已经指出的,这类现象在今天不仅没有终结,而且在一个更为内在的层面影响着人们的言和行。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抑制资本的过度泛滥并避免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蔓延?这是当代哲学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权力问题。权力古已有之,它包含着对人的多方面支配和控制。从逻辑的角度看,权力具有公共性,它本来应该是个体权利让渡的结果,但现在看到的却常常是权力对个体权利的消解和支配。就权力与人的关系而言,权力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社会控制以担保社会秩序,然而,权力如果不适当地发展,其控制之维往往会压倒秩序的方面,并由此形成所谓权力的傲慢。与之相关的是个体自主性的被抑制,后者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现象。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概念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每每引向知识之域,并使知识、文化也获得权力的意义。相应于此,权力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避免权力的僭越,无疑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再次是技术问题。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影响已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从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技术本来是人自身发展出来以造福于人的,但是在技术不断地膨胀之后,也包含失控的可能性,人本身则有逐渐沦为物、成为被支配的存在之虞。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支配和控制人类本身,这在实质上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如何将技术的发展引向合理的价值方向,避免技术异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消极后果,构成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又一问题。

    应对以上问题,既关乎知识经验,也离不开哲学的视野。从哲学的层面回应以上问题,中国哲学无疑不可忽视:中国哲学的诸种观念为应对以上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质言之,资本、权力、技术的深层影响既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也是中国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两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古老而常新的思想魅力,而且对于思考和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也有多方面启示意义。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既需要承继中国传统哲学,也需要基于历史变迁,回应时代问题。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的萌发与发展到今天的延续,都与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关联。 B. 金钱崇拜现象至今没有终结,它使资本进一步膨胀,在更深层面影响人们的言行。 C. 公共性的权力源自个体权利的让渡,但现实生活中它却常常消解和支配个体权利。 D. 人类可能被自身创造的技术支配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价值方向作引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为论述的前提,着重讨论现时代哲学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B. 文章论证权力对人多方面支配和控制,是按从逻辑到权力与人关系的顺序推进的。 C. 文章对当今社会技术的作用与消极后果都有论及,客观全面,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 文章从资本、权力和技术方面论述哲学要面对的时代问题,逐层深入,逻辑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适当发展权力,协调好政治之维与秩序方面的关系,是正视和面对权力僭越的基础。 B. 技术能造福人类,但也可能失控,技术膨胀的后果就是技术的利弊都变得更加突出。 C. 中国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也必须回应时代问题,这正体现它与时代的关系。 D. 面对资本泛滥、权力僭越和技术异化的时代问题,中国哲学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