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化的方法,运用推理、假设和论证等科学方法,逐步揭示了原子结构的奥秘.1904年, 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2)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常借助一些仪器来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例如,要确定某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可以用 ;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可以用 ;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某种金属元素可以用
发展阶段
主要化学家
主要贡献
(1)
道尔顿(Dalton)
(2)
葡萄干面包模型
(3)
卢瑟福(Rutherford)
(4)
波尔(Bohr)
现代原子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和具有更复杂结构的重要科学发现与现象是 和
(3)1911年,新西兰出身的美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а射线轰击极薄的金箔片,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是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实验事实可以对金原子结构作出一些结论.
(4)现在,科学家正在探索“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电量,但电性相反.已知а粒子质量数为4、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据此回答:若存在反а粒子则其组成可以表示为
选项
科学家
主要贡献及意义
A
拉瓦锡
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B
道尔顿
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门捷列夫
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D
侯德榜
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工发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序号
①
②
③
④
纽兰兹
德贝莱纳
尚古尔多
工作
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
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
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
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填数字序号).
①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第5列方框中“Te=128?”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
②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Z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单质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二者酸性前者(填“强于”或“弱于”)后者,原因是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A.海水淡化 B.联合制碱 C.合成材料 D.金属冶炼
A.常用铁触媒提高反应速率 B.原料气中的氮气来源于空气
C.通过冷凝把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 D.降低压强有利于氨的合成
A.高炉炼铁时用焦炭作氧化剂 B.添加必要的元素可提高钢材的性能
C.催化裂化可提高汽油的产量 D.电解氧化铝时用冰晶石降低其熔点
A.正极 B.负极 C.阴极 D.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