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材料三 《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就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1)材料一这句话是谁说的? 表明他什么思想?(2)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与他的哪一项变法措施相对应?(3)从材料三之中,可以看出改革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读下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下图所画的工具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期? (2)该工具的优点有哪些? (3)它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材料二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是谁说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3)材料三中哪一项措施最有利于秦国封建制度的形成?(4)请结合材料三说说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5)请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来评价改革的作用。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具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都具备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生产篇】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苏州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改革篇】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发展篇】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混战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