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①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 , 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

    “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②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A】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③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 , 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 B. 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 C. 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 D. 标题“山音”意蕴深厚。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A】句子。
(3) 画眼睛是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文章画线的①②③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考点】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能手

孙犁

    干校的组织系统,我不太详细知道。具体到我们这个棚子,则上有“群众专政室”,由一个造反组织的小头头负责。有棚长,也属于牛鬼蛇神,但是被造反组织谅解和信任的人。一任此职,离“解放”也就不远了。日常是率领全棚人劳动,有的分菜时掌勺,视亲近疏远,上下其手。

    棚是由一个柴草棚和车棚改造的,里面放了三排铺板,共住三十多个人。每人的铺位一尺有余,翻身是困难的。好在是冬天,大家挤着暖和一些。我睡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是机关的民校教师,据说出身是“大海盗”;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有一次签字画押,竟把槐字的木旁丢掉,因此,人们又叫他李鬼。他既是工人出身,造反的工人们,对他还是有个情面的。但因为他又是由工人变成的“资本家”,为了教育工人阶级,对他进行的批判,次数也最多。每次批判,他总是重复那几句话:“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这就是罪,这就是罪……”大家也都听烦了。

    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这问题就严重了:里通外国。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

    夜晚,牛棚里有两个一百度的无罩大灯泡,通宵不灭;两只大洋铁桶,放在门口处,大家你来我往,撒尿声也是通宵不断。本来可以叫人们到棚外小便去,并不是怕你感冒,而是担心你逃走。每夜,总有几个“牛鬼蛇神”,坐在被窝口上看小说,不睡觉,那也是奉命值夜的,这些人都和造反者接近,也可以说是“改造”得比较好的。

    李槐有病,夜里总是翻身、坐起,哼咳叹气,我劳动一天,疲劳得很,不得安睡,只好掉头到里面,顶着墙睡去。而墙上正好又有一个洞,对着我的头顶,不断地往里吹风,我只好团了一个空烟盒,把它塞住。

    李槐总是安静不下来,他坐起来,乱摸他身下铺的稻草,这使我恐怖。我听老人说过,人之将死,总是要摸炕席和衣边的。

    “你觉得怎样?心里难过吗?”我爬起来,小声问他。

    他不说话,忽然举起一根草棍,在我眼前一晃,说:

    “你说这是什么草?”

    他这种举动,真正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我也病了,发高烧。经医生验实,棚长允许我休息一天,还交给我一个任务:照顾李槐。

    这一天,天气很好,没有风。阳光从南窗照进来,落到靠南墙的那一排铺上。虽然照射不到我们这一排,看一看也是很舒服的。我给李槐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头前。我说:

    “人们都去劳动了,屋里就是我们两个。你给我说说,你是哪一年到日本去的?”

    “就是日本人占着天津那些年。”李槐慢慢坐了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过去我常和人们念叨。我从小好踩高跷,学徒的时候,天津春节有花会,我那时年轻,好耍把,很出了点名。日本天皇过生日,要调花会去献艺,就把我找去了。”

    “你看见天皇了吗?”

    “看见了。不过离得很远,天皇穿的是黑衣服,天皇还赏给我们每人一身新衣服。”

    他说着兴奋起来,眼睛也睁开了。

    “我们扮的是水漫金山,我演老渔翁。是和扮青蛇的那个小媳妇耍,我一个跟斗……”

    他说着就往铺下面爬,我忙说:

    “你干什么?你的病好了吗?”

    “没关系。”他说着下到地上,两排铺板之间,有一尺多宽,只容一个人走路,他站在那里拿好了一个姿势,他说:

    “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

    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

    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

    芸斋主人曰:当时所谓罪名,多夸张不实之词,兹不论。文化交流,当在和平共处两国平等互惠之时。国破家亡,远洋奔赴,献艺敌酋,乃可耻之行也。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及其重病垂危之时,偶一念及艺事,竟如此奋发蹈厉,至不顾身命,岂其好艺之心至死未衰耶。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

(注)①芸斋主人:即孙犁。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我”与重病中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精神特别兴奋,可以看出李槐很自豪自己的那段生活经历。 B. 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严肃地剖析、展现了其性格扭曲的过程。 C. 与《荷花淀》(孙犁)清新、婉丽的语言相比,本文的语言显得更为朴实、自然而简约。 D. 文末加上一段文言的“芸斋主人曰”,乃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借鉴“太史公曰”的论赞方式评人论事。
(2)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3) 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剧作家与戏剧性

    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不错,真有戏!”或者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首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①戏剧的材料;②能产生感情反应的;③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剧作家究竟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这也许是对的。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即“正剧”)辩护时,曾经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戏剧历史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袁枚曾经说过:“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⑦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小说家、电影家、戏剧家以及诗人、画家等等,都要竭力使读者、观众对自己的作品“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他们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深刻地理解不同艺术样式的特殊表现手段。所谓“小说味”、“电影味”、“诗味”、“戏剧性”,就是由不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因此,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是什么?

(1) 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概括了上文对“戏剧性”概念诠释的倾向性。 B. 反映了剧作家认识“戏剧性”所遭遇的困难。 C. 表明现有对“戏剧性”的诠释都不足以参考。 D. 能引发读者对“戏剧性”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2) 第⑥段提出“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的观点,并引用袁枚的话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里的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3) 第⑥段画线的词语“食古不化”在文中指的是
(4) 下列对“戏剧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能产生感情反应的艺术形式都是戏剧性的。 B. 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而不能替换的。 C. 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 D. 戏剧性由戏剧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所形成。
(5)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困难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了4万亿元,旅游业对投资和消费的战略性作用更加突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还要看到,由于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质量、效率不高,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大量旅游及相关需求流失境外。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旅游业“供需错配”的现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培育和形成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市场主体是中国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第二,整合各类要素供给。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影响激增的背景下,在源头上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第三,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有效推进。第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旅游业结构,是促进各类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旅游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夏杰长、孙盼盼《积极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二: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印发。根据《规划》,到2020年,旅游“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信息新技术创新应用在行业不断深化,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需推进的九大重点工程,即全国/全球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统工程、民宿客栈信息化工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工程、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工程、“12 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旅游行业监管综合平台提升工程、旅游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工程、旅游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和国家旅游基础数据库提升工程。

(摘编自赵珊《〈“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发布,全域旅游、民宿客栈等为重点工程》)

材料三:

    我国民族、地域文化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超过87万项。非遗的文化多样性,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滋养,让旅游更加有“趣味”。

    苗族锦鸡舞、芒筒芦笙、皮纸制作技艺、蜡染等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16个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部引入丹寨万达小镇。以苗族、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融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丹寨万达小镇让游客兴致昂扬地流连于源远流长的非遗传统,沉浸于自然天成的匠心精神中。对非遗项目的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利用,填补了传统旅游内容的空洞。

    除了丰富旅游的内容,非遗还能破解旅游商品同质化的“痛点”。从香包到竹编,从油纸伞到绣花鞋,从清明节的青团到端午节的粽子,非遗一旦转化为旅游商品,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和手工温度的旅游纪念品,就可以因其独特性、品牌性、纪念性等特点,而形成一种非凡旅游业态,对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人群,形成新的旅游市场。

(摘编自张玉玲《非遗旅游:趣相投·景无限》)

材料四:

    江西省丰城市洛市镇东安村地处省级旅游风景区罗山深处,2016年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本地民俗文化,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将一百多栋保留完好的土屋改造成为特色民居建筑,并结合茶叶等土特产,打造旅游农家乐度假村,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

(摘编自新华社《江西:山村土屋走出旅游扶贫路》)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满足游客和市场对信息化的需求,助力旅游业蓬勃发展。 B. 旅游信息化的4大具体量化目标是在充分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旅游信息化现实基础以及信息化发展趋势而确定的。 C. 《“十三五”全国旅游信息化规划》从企业的角度明确提出要推进即全国/全球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统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D. 旅游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系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项目,旅游管理部门需加强旅游信息化全局性布局,统筹资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要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正视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B. 旅游业要改革,就要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整合旅游生产要素,实现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旅游业结构,改变“供需错配”的现实。 C. 当前我国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自身特色,因此各旅行社、景区要树立自身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准确定位消费人群。 D. “非遗旅游”让非遗与旅游融合共生,不但使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发展,打造地方旅游品牌,从而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E. 当地政府从东安村贫困户的经济利益出发,出谋划策,精准帮扶,可见旅游扶贫实现了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3)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东安村脱贫增收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