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

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考点】
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  材料:1905年,李惠堂出生于香港,自幼融爱足球,4岁那年随母亲回到家乡广东五华县锡境乡老楼村居住。由于家境贫米,买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楠子当球光着脚丫子苦练,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身体渐壮,球技大增。大约10岁时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重视足球运动的一所学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192年,年仅17岁的李老堂被选入香港最有名气的足球劲旅——南华队,出任主力前锋。1923年,李惠堂代表中国足球队参加第6届远东运动会,并获得冠军,这支球队被日媒恐为“铁军”。18岁时李走堂在4场比赛中初露锋芒,名声大振。1936年,李患安率队克服重重国难出战柏林奥运会,虽然0:2不敌欧洲劲旅英国队,但赛后,欧媒纷纷发文称“中国队水平不亚于欧洲各国”自此以后,欧洲多国邀请中国队访赛交流。香港沦陷后,李惠堂不愿做亡国奴,于1941年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义赛募资,救济民众,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1954年以后,李惠堂先后当选为亚足联秘书长、国际足联副主席、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副会长。1976年,在联邦德国发起的世界球王评比活动中,李意堂与贝利、马修斯等名将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摘编自赵峥《战争与体育:“球王”李惠堂与全面抗战时期的足球运动》等资料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惠堂成长为“球王”的诸多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惠堂带领中国足球队拼搏获誉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困难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胡适

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

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