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各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楚庄王欲伐陈 , 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不深也       护城河 B. 民不以封疆之界     定居 C. 取陈焉           于是 D. 寡助之           极点
(2) 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寡助之至,亲戚 B. 往之家,必敬必戒 C. 乱其所为 D. 困于心,于虑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攻之而不胜/委去之 B. 然而不胜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D. 舜发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4)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B.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翻译: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

C.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B. 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C. 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D.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
(6)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观点。 B. 甲文先用守城而不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攻城而不胜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C. 乙文中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D. 两篇文章均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7) 翻译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考点】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常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翻译; 通假字; 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