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为他人“点赞”

①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每个人都是这幅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在这幅画卷中,我们不应只关注自己的色彩,更要学会去欣赏他人的绚烂。因此,我认为,学会欣赏他人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课。

②欣赏他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正如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欣赏他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欣赏他人意味着我们能够发现他人的独特之处,推动事业的发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总是对年轻科学家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赞美,鼓励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这种对他人才华的尊重与欣赏,不仅激发了年轻科学家的热情与信心,更为科学领域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③欣赏他人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当我们真诚地赞美他人的成就时,不仅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喜悦,还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正如卡耐基所说:使你获得人们的喜欢、认可、赞赏、拥护和爱戴的有效办法,就是用真诚的、对人尊重的态度,尽量多发现对方值得赞美的地方。这种真诚的欣赏,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让人们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共同成长。

④那么,如何欣赏他人呢?

⑤首先,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只有谦逊的人才能看到他人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盯着自己的不足。我们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偏见和固执,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不同。

⑥其次,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华和魅力,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够发现他人的美好之处。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用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⑦此外,我们还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欣赏。一句真诚的赞美、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个温暖的微笑,都能够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欣赏和认可。这种表达欣赏的方式,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喜悦和动力,也能让我们自己收获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⑧欣赏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学习他人,还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为他人点个赞,让我们的生活因欣赏而变得更加美好。

(文/佚名,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根据文章的思路,填写下表。

欣赏他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欣赏他人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何欣赏他人

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欣赏

(3) 请分析第③段画直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 下面这段话,能否作为这篇文章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在面对创业初期的挑战时,始终保持自信。他深刻洞察市场,清晰认识自身能力,坚信自己的商业模式能创造价值。他不仅推动了阿里巴巴的成功,也激励了无数创业者。

【考点】
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过程; 中心论点; 论据; 议论文文本;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 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 斤、40 斤、50 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 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 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 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担当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担当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担当是抗疫斗士84岁高的钟南山院士告诫别人不去武汉而自己毅然前往的坚定。……作为一名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有改动)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选文第③段中的A、B、C 三个划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第⑤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品悟文章之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更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真正力透纸背、洞穿世事、直指人心的,是为文者的思想张力和理性魅力。文章之美是一种思想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一篇好的文章在形式上一定是符合逻辑的,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从而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③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业务类的,都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④文章之美透射关学之美。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起来、富于变化;注意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搭配呼应,让文章结构完整、比例协调;改进表达方式。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⑤“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滋养,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
(3) 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刘根生

①有人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新事物诞生时难言完美,拥抱“裂痕”,变痛点为亮点,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②所谓“裂痕”,常常体现为某种缺陷,但这样的缺陷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因发射时枪口跳动幅度大而影响射击精度,驳壳枪问世后曾长期遇冷。然而,通过平放射击,枪口跳动对精度影响小了,连发时相当于小型冲锋枪,特别适合游击战。因录音技术不成熟,早期的唱片容量只有5分钟,开发有声读物项目一度遭到反对。然而,面对市场需求,密纹唱片实现技术突破,放音时间大幅延长。今天,智能手机已趋普及,有声读物产品日新月异。人们不断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踩着成功的阶梯步步上行。

③拥抱“裂痕”,意味着要敢闯敢试,不可万事俱备再付诸行动。“中国天眼”构想提出时,重重困难令人感觉“不可能完成”。但历时22年,难关逐个被攻破,“大国重器”终于落地。廖俊波在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时说:“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靠改革优化环境,在破解难题中走特色化路子,他带领大家把县域经济从省末位变成增长速度“省十佳”,印证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事实证明,守成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

④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次次考100分需要连细枝末节都反复训练,哪有精力思考和探索?所以,既要努力学习,又要避免“满分损失”。这也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好。现实中,有的人面对成果评审,放弃“有缺陷的突破”,选择“平庸的完美”;有的人罹患改革拖延症,不确保万无一失,就不敢先行先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并非否定多思,而是提醒人莫因患得患失走向思而不行。“万物皆有裂痕”,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纠结于完美主义,坐等万事俱备,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⑤创新可分为两类:一是“从0到1”,一是“从1到1个亿”。前者是原发性创新,属于垂直进步;后者是推陈出新式创新,属于水平进步。实现科技领跑,需要更多的“从0到1”。而过程中充满“裂痕”,往往是“从0到1”的显著特征。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不要“平庸的完美”,创新之光才会照亮一处处“裂痕”。进而言之,探索在前,总结在后,先行先试,以立促破,也是改革深水区的常态。

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1)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开篇亮明观点:万物皆有裂痕,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才能赢得成功和进步。 B.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守成者没有前途,希望我们都成为逢山开路者,敢闯敢干,不断超越自我。 C. 文中以孔子否定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事例,在对比中论证纠结于完美只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D. 作者把创新分为两类,“从0到1”和“从1到1个亿”,这样的语言表述简洁凝练,生动形象。
(2) 结合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借用关联词来推进论证的。
(3) 下面两则材料可以证明文中观点,你准备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选自罗迦··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材料二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现代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