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外阅读

野菊花之恋(节选)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1) 找出一个把野菊花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 短文第(    )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 A. B. C. D.
(3) 短文章的秋天带给你整体的特点是(    ) A. 硕果累累 B. 金黄丰收 C. 绚烂无比 D. 荒凉寂寞
(4) “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是(    )(多选) A. 贫贱但不卑贱 B. 越老越有用 C. 鲜艳芬芳 D. 蓄势而动,厚积薄发
(5) 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野菊花(    )的品质。 A. 倔强孤傲 B. 坚持不懈 C. 默默奉献
(6) 文中第5段引用一段诗的作用是什么?
(7)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状物类记叙文阅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课时演练
换一批
1.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桂 花 雨(节选)

琦君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 【思维导图】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的场景,根据提示将“我”的心情变化补充完整。

摇花前:“缠”写出了“我”①的心情。

摇花时:“抱、摇、喊”写出了“我”②的心情。

摇花后:“浸”写出了“我”③的心情。

(2) “下雨”指的是,之所以说“雨”香是因为
(3) 【阅读要素】结合链接材料,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链接材料]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她十二岁时,一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陇”的地方,种满了桂花,香气浓郁。琦君写这篇《桂花雨》时已经离开故乡多年。

A. 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她说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B. 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树长得不茂盛,也没有家乡水的滋润,所以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C. 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D. 两地的桂花本身没有区别,但这里母亲不是用嗅觉区分它们,而是用情感来体味它们。
课内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