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拓展宗教神权的过程中,罗马教廷从11世纪末开始,先后发动西欧各国对中近东地区持续约两个世纪的战争,即“十字军东征”。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发表富有煽动性的演说,“踏上通往圣地的道路吧。从邪恶的种族那里夺回那片土地,将它控制在你们的手中。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那片土地的富庶远在其他地区之上,像另一个灿烂的天堂。”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一千多年来各种宗教在此长期共存,和谐发展。泉州早在五千年前就有闽越族在此聚居,艰苦的耕海牧洋生活,使其具有泛神信仰特征,只要是有用的、有利的神灵就加以信奉。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等来此经商、定居,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相继传入泉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与汉族通婚,繁衍后代,成为回族的祖先,泉州社会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构成的移民社会。宋元政府采取较为开放的姿态,授予不同宗教背景的蕃商相应官职,管理泉州的商贸活动,例如南宋长期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庚就是穆斯林。
——摘编自马照南《泉州宗教文化相容共存之品格与现代价值》
材料三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引发了欧洲各地的宗教纷争,新教派和天主教会之间的冲突激化,导致了长期的宗教战争,例如德国三十年战争将欧洲各个国家卷入战争。战争的可怕后果迫使各方开始寻求和平解决宗教争端的途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规定各国统治者有权自由选择国家的宗教信仰,各派别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自由行使宗教信仰。条约的签署为宗教宽容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持。一些开明君主和思想家进而主张国家与教会分离,不允许宗教干涉国家政治和世俗生活,宗教只是为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保持“良心”的手段。荷兰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强调个人的内心信仰和良知,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和教育来解决宗教争端,而不是通过暴力和迫害。
——摘编自孙浩然《近代欧洲宗教宽容的起源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