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完成问题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 这篇文章采用了顺序,主要说明了和放线菌的作用
(2) 文章第2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 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 土地干旱越久放线菌孢子存在越少。 D. “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考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说明对象特征; 打比方; 逻辑顺序;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阅读

“双减”政策

【材料一】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7月30日第12版)

【材料二】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重“教”转向重“学”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教育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依据人的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我发现、主动探究、团队交流、质疑补充,最终抓住规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得轻松快乐,还可以高效持久。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高新科技成果中基本知识原理的普及,将科普活动与学生校内学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课上学习与课下活动实现有机融合与互促。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2月24日第8版)

【材料三】

【材料四】

《意见》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对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重拳出击,大力规范,以改革创新展现长远眼光。《意见》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等作出明确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7月30日第12版)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意见》要求学校作业布置要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应基本满足学生需要。 B. 《意见》兼顾校内外,体现对教育突出问题的系统思考,使校外培训乱象完全消除。 C. “构建教育良好的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实施“双减”的根本目的。 D. 科普资源助力“双减”,应该将科普活动与学生校内学业紧密结合,实现有机融合。
(2) 结合材料三,请分别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概括“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变化。
(3) 结合材料四,如何保证“双减”工作有效落实?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普通
2.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做有信仰的奋斗者

①时下,一些青年人感叹,自己整日起早贪黑,奔波不休,拼尽全力进步仍不够快。于是,忙碌反而成为精神的慰藉∶朋友圈“晒忙”,论坛帖下“拼苦”。

②没有奋斗,无以谈人生。社会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忙碌本是常态,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忙碌都叫奋斗,其中差别应是心中是否拥有信仰。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奋斗者才不会迷茫焦虑、徘徊不前,而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③信仰是奋斗者的舵盘,于航行明确方向。没有信仰,人生很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窘境,既感知不到目标,也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南辕北辙误入歧途。而拥有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往哪儿走”,也标定了自身的差距,知道“该如何弥补”。即使雾霭重重,也不会停下脚步;即使暂无收获,也不会气馁放弃。纵使千里万里,终会抵达。

④信仰是奋斗者的长帆,于中流之处激发续航动力。出发时大都是豪情满怀的,但到中途很多人便无以为继了。东晋举家北伐的祖逖或可为榜样,船至中流,进退无据,借力无处。众人迷茫间,唯有他毅然击楫中流,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信仰的力量,便是给予奋斗者不竭的动力,低潮逆境中,自能奋勇而前。

⑤信仰是奋斗者的铁锚,于风口浪尖牢牢把定底线。船要安全靠岸,需要铁锚下定。人生路上如果丢了信仰,便很难平安落地,检视落马的官员,最初大多也是清清爽爽的奋斗者,但最后无一不是丢失了信仰,扭曲了自己内心,人生自此开始下坠,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⑥“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不断证明一个论断∶越伟大的信仰,越能激发恢弘的奋斗。愿当下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不迷不惑,步履坚定,迈向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1)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时下青年人的忙碌现象切入,引出下文中心论点∶做有信仰的奋斗者。 B. 第③段运用引用论证,证明了“信仰是奋斗者的舵盘,于航行明确方向”。 C. 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东晋举家北伐的祖逖毂然击楫中流,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的事例,证明“行百里者半九十,信仰的力量,便是给予奋斗者不竭的动力”。 D. 文中③④⑤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因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影响文章的分析阐述。
(2) 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忙碌与奋斗是两个概念,忙碌是没有信仰的,而奋斗是有信仰的。 B. 信仰的力量,能让低潮逆境中的奋斗者奋勇而前。 C. 一个人一旦丢失了信仰,就有可能在风口浪尖中把定不了底线。 D. 当代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不迷惑,坚定步履,方能在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迈进。
(3)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有信仰的奋斗者,他们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请你在他们当中,选一个人物事例,给第三段加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论据。
现代文阅读 普通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大憾是选择

包利民

①走过一生,憾事斑斑。其实,细思起来,我们的遗憾,多是来自于选择。

②第一种遗憾,就是不会选择。

③有一种情况比较简单,是选择去还是不去,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总是难住了太多的人。因为总要思前想后,前瞻后顾,所以就犹疑不决。

④有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多种选择,像好多门在眼前,不知道该进入哪一扇。忽然想起当年高考报志愿,面对那么多可选择的学校,我们选择的往往是分数更有把握进去的那个,而自己喜欢的,只能望而生叹。

⑤造成我们心里难以下定决心的,是一种未知。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喜欢所选择的,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不知道的越多,越是有一种无力感。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自己内心真正所热爱的所需要的是什么。跟着心里的希望走,就终会是无悔的选择,哪怕选择了之后艰难重重。

⑥第二种遗憾,是不坚持选择。

⑦明明已经选择了,在别人的劝说下,或者情况的变动下,就轻易地改变了主意,这是许多人的痛病。先是耳根子软,总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其实,有些选择,一定要自己去做出,别人的意见甚至连参考都不需要。而有些选择,却要听从别人的见解,不同的选择,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⑧或者心里已经有了选择,可是,却忽然发现,别的备选条件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好,于是慌忙奔向另一个目标。这样疲于奔波,往往蹉跎了太多的机遇与机会。

⑨再就是明明已经做出了选择,却中途退出,导致前功尽弃。这样的时候很多,我们一直在用“从头再来”的借口来安慰着自己,却很少去想我们的不坚持不执著,不成功时,则全推给“生不逢时”,于是怨天尤人。

⑩要坚持选择,就要坚守自己内心的声音,更要抵制得住诱惑,还要能不怕艰难,一直向前走。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两种选择都和心里的方向相近,都有着同样的条件,这个时候的选择尤为困难,两重天地,两种境遇,选择其一,则会失去其一。此时则更要坚定信心,不能患得患失,选择了就不悔,就一直走下去。

⑪还有一种遗憾,就是不断地选择。

⑫不断地选择,其实根本就不是选择。因为,在那些人心底,根本就没有一个选择的概念和意义,把选择当儿戏,终会被选择误一生。那些人看似忙忙碌碌,过得充实,其实只是在疲于奔命而已。连自己心中要坚持的是什么、要坚守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走的路再多,也只是在原地转圈。

⑬当然这并不是说一生只能选择一次,而是在同一件事上,不能反复无常地变换,或者不断地重复着选择放弃再选择的过程。人生中的任何一次选择,都要认真去对待,才能做到真正的了无遗憾。

⑭有些选择无所谓对与错,只是适不适合的问题。所以选择前要多思多想,从希望出发,从梦想出发,摒弃掉诱惑与欲望,拨尽繁冗,始见本心。如此,在回首一生的际遇时,才不会喟然而叹,才能露出最舒心的笑容。

(选自《做人与处世》)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能言简意赅地突出中心,内容新颖,吸引读者。 B. 文中列举了三种关于选择的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和不断地选择。 C.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人生遗憾大多源自选择,再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提出应该在选择时深思熟虑,总结全文。 D. 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选择的正确与人生幸福的密切关系。
(2) 下列与文中第一种遗憾“不会选择”的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看到同学们大都有自己的才艺,于是我学了一个多月的乒乓球,转而去学习羽毛球;两个月后我又去学习网球、跆拳道和围棋。可惜都只学到皮毛,没有一项算得上精湛。 B. 新学期班干部竞选前,班主任动员我参选劳动委员。我很矛盾,一方面我很想为班级做点什么,但另一方面我担心同学们不配合我,而且这个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学习。 C. 周末爸爸给我一些零用钱让我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却拿不定主意,最后两手空空回家了。 D. 老师让同学们选报一个兴趣班。最后同桌却什么也没报,因为她觉得足球太累,篮球运动量过大,泥塑班太脏,合唱班太枯燥,围棋班太单调,他不知道该选报哪个班。
(3) 结合选文,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选择”。
现代文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