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如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雷。考古工作者发现,在我国23个省多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其中仅广西平乐的一座战国墓葬就出土了89件锄。
——(数据来源《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材料二 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准许民间买卖田地。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图一 骨耜 图二 铁制农具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一
图1 春秋时期的铁犁铧和铁锸
图2 春秋时期的牛尊
材料二 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与传统科技的缩影与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断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它追求人与自然的一体、协调,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学价值并最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架起了连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桥梁,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李可可《从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材料三 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