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共 9 题 ; 2人浏览 ; 高三上学期
2025-02-11
一、积累运用(共3题,共10分)
二、阅读(共5题,共79分)
4.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题。

技术的人文本质

吴国盛

①动物的存在是按照自然界为它已经安排好的、给定的、既定的技能进行的,但是人缺乏先天的技能,他需要依靠工具、技术生活。因而对技术的审视是理解人类的一个关键环节。

②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一把刀可切菜也可伤人,拿刀去伤人,责任不在刀,刀是中性的。但这种看法忽略了所有刀都指向切割背后的意向结构。如果你老带着刀的话,那么用刀就很可能成为你的存在方式,遇事想着用刀来解决问题。技术的逻辑会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不是中性的。

③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自我构建出来的,工具、技术影响着人的本质构建,技术潜在地决定人的行为逻辑。比如文字的出现使我们记忆力丧失;PPT的使用让演讲就变成了读,极大限制演讲者的思路发散。每一样技术在取得某些进步的地方必定有所丢失,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在可能使我们难以搞清楚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我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这种失落了。

④技术不仅是人类自我构造的中介,也是世界构造的中介。世界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技术能改变空间的特性。比如不同的建筑技术下有不同的监狱、体育馆、公共广场等的空间构造,不同的构造带来不同的政治意味。

⑤时间本来是由运动规定的:牧民按照绵羊的怀孕和生长周期来规定时间;农民按照农作物插秧、收割的周期来规定时间。但我们造就了钟表以后,钟表这个机械规定了现代世界的时间尺度,规定了我们存在的尺度。只要你戴上了表,就像孙悟空戴上了金箍子,你就得疲于奔命。可见,技术本身决定着时间和空间等世界的框架。有什么样的主流技术就会构建什么样的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⑥现代技术为我们造就了什么样的世界?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技术追求效率,一些公司的规章制度,就不再是出自正义、德性、美,而是为了效率最大化;当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就会让工厂化生产的效率观念取代因材施教这个适应性观念(适合每个不同的人)……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侧面见出端倪。比如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过程存在着对质的多样性的清除。当你把一个人和一头猪相加的时候,就蕴含着对被加者的本质差异的消除。再如现代技术的背后是现代人对自我的期许和认同。技术要派用场,要有所表现,要做点事情。“有所作为”就会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反观西方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最高境界是沉思、祈祷、过宁静的生活。希腊人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仰望星空。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忙忙叨叨、一刻不闲,但这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⑦我们在对现代技术的逻辑的讨论中,可能有些观点有些极端,但这个极端的意思确实或隐或现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这个逻辑非常坚硬,不容易被打破。我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通过意识到这个逻辑,来发现它的局限性,从而为人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提供一种可能性。认识到这种处境,我们才可能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危机在哪里,我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真正的可能性在哪里。

(有删改)

(1) 为了弄清第②段加点词“意向结构”的含义,小明让四个不同的AI工具分别解释这个词的含义,以下解释中与本文含义最接近的是(   )。 A. 技术或工具固有的功能上的倾向性。 B. 事物所固有的指向及其潜在的影响。 C. 事物被赋予的特定用途或使用倾向。 D. 工具的功能指向及构成要素与方式。
(2) 以下最适合用来阐释“工具、技术影响人的存在方式”的一项是(   )。 A. 拿着锤子的人,会满世界找钉子。 B. 使用轮椅的人,会出现肌肉萎缩。 C. 打针服药的人,会呈现体质虚弱。 D. 看恐怖片的人,会经常疑神疑鬼。
(3) 不能依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要理解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必须去研究现代人所使用的技术。 B. 人有时候有选择某种技术的权利,但也可能被这种技术支配。 C. 人在建构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不是被设定的。 D. 有一些超出常识甚至极端的观点,也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启发。
(4) 本文由吴国盛教授的讲座实录删减而成,其中保留了一些讲座现场语言(而非学术论文语言)的特征,请举例分析。
(5) 本文让人产生人类需要审视技术的迫切感,请从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内容角度分析这种迫切感形成的原因。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梦幻电梯

马笑泉

①女儿放学,通常自己走回家,顺路在商场逛逛。只是最近耗时越来越长,他有点不放心,得确认一下原因。他贴墙站在校门边,女儿大概率不会发现。

②女儿出来了,驮着个大书包,里面有课本作业本练习卷文具盒 , 还有绘画本和马克笔。老师说她有时上课会偷着画画。他试图没收,她立刻捂住书包大号起来。虽然伸手就能把书包扯过来,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郑重声明,如果再这样就只好没收。顾不上擦眼泪,女儿连忙点头。想起她惊惶的小模样,他的心略有些酸软。女儿下了台阶,他跟上去,一只手插在裤兜里,走得比平常略慢。

③路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女儿是一个人走的。这不出他的意料。她从一年级到现在,都没交到朋友,说得直白一点,她在班上始终处于被排斥和孤立的境况,这跟她自身有很大关系,她似乎缺乏自我控制和改变的能力。想到这,他轻轻叹了口气。

④女儿走到了商场前的广场,【甲】 , 广场尽头的扶梯是商场的入口。女儿踏上电梯,也不搭扶手,两手扣在书包带上。女儿接着进了垂直电梯。他小跑跟过去,电梯数字显示为6。这架电梯比较偏,进出的人比较少。他上了六楼,面前是道弯曲的走廊,前面不远处竖着道安全门。推开门,亮度陡然大增,是电影院,他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投向影院等候区,那里空荡荡的。

⑤刚刚并没有女孩进去,至于是不是去了对面的卫生间,影院检票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他冲着半掩的女厕喊了两声女儿的名字,全无回应。他又问,有人吗?里面仍一片寂然。

⑥一拨观众从观影区拥了出来。他在一边站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确定最后一个观众已经离场,然后掏出手机拨打女儿的智能手表。无法接通。边走边查看她的位置,位置停留在三十分钟前,大致是她进电梯的时间。压住心头的慌张,他在商场反复搜寻,一直寻到商场前的广场,【乙】 , 手机响了。他狠狠滑动了一下屏幕。女儿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无辜,爸爸,你怎么还没回家啊?他几乎想大吼一句,你刚刚到哪儿去了?但还是抑制住火气,说了句,我就回来,便挂了电话。

⑦回到家,他把语气放平和,问她放学后去了哪。女儿嘿嘿一笑,竟有几分得意。逛商场。你在里面做什么呢?没做什么,就是到处看。是去电影院了?女儿摇摇头。到底去了哪里?我怕你不信。只要你说实话,我当然信。过了五秒或者十秒,女儿说,那上面有个花园。哪儿上面?就是楼顶上。不可能,电梯到六层就打止了。真的,说了你不信。他迟疑片刻,盯着她的眼睛,那花园是什么样子?里面好多花,天色越暗开得越鲜艳,到夜里还会发光。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随便对哪只勾一下手指,它就会飞过来停在你身上,但不能捉它,一捉它就飘远了以后再也不理你。还有海豚和好多漂亮的鱼,在空中游,就像海底世界那样。要是秋千荡得高,可以荡到上面去,还可以骑在海豚身上……

⑧女儿的神情渐渐变得笃定起来,像是在描述一支棒棒糖或一堂体育课。他忍不住伸手摸摸她的额头。体温正常。

⑨过了一会儿,他问那里有其他人吗?有时候有,有时候只我一个。是些什么人?都是我这样的。哪样的?就是在学校里没有朋友的。那你们玩吗?玩,玩得好开心,都舍不得走。

⑩女儿回到房间做作业,做完了就画画。女儿画画,凭的是想象和对色彩的敏感,造型方面,多为夸张与变形。他想所谓的空中花园,莫非是出自她的想象?

⑪此后三天他去了三趟商场。那架电梯上上下下乘坐了多次,每一层也反复勘察过,实在没有任何异常。他又问了几个工作人员,都说只有六层,上面绝对没有什么空中花园。他能想出的最后办法是再度尾随女儿,在她快要接近电梯的时候迅速冲过去。

⑫急遽的脚步声惊到了她,她回头一看,唤了声爸爸。他说,我们一起上去。女儿没有作声。电梯到了六层。他拉着女儿走出去,左右瞄了瞄又往头顶瞧了瞧。花园呢?女儿摇摇头。他冷下脸来,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实话我不会怪你,等下还给你买元气森林,十瓶。不是这架电梯?那是哪架?我也不清楚,反正电梯里面还有电梯,是彩色的,像彩虹一样。他顿时无语,盯着女儿。女儿的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点谎言,倒是浮动着几丝惊恐。过了好一会儿,他叹口气,反身去按下行键。爸爸,我们去哪里?去给你买元气森林。

⑬女儿的眉眼和神气日益舒展,几乎不再谈论跟同学之间的纠葛。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不管是真是幻,只要她开心、健康就好。两月后,她的画中出现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和她一起奔跑、荡秋千,或者骑着海豚在天空中遨游。

⑭他不动声色,又跟踪了一回,发现真有这样一个女孩和女儿手牵手进入电梯。他那悬空的心彻底回复到原位,站了一小会儿,便迅速离开,仿佛担心别人发现这个秘密。他想,这女孩大概也跟女儿一样:孤独、单纯、喜欢幻想,所以才能被那架电梯接引到一个只属于她们的地方吧。

(有删改)

(1) 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应添加三个顿号,你觉得是否需要,请阐述理由。
(2) 下列句子应放在文中的【甲】还是【乙】处?请说明理由

那里容得下几百位大妈进行介于舞蹈和体操之间的肢体运动

(3) 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 如果将本文中的“他”换成“她”,请评析这种改换的合理程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 普通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孙蕡,字仲衍,南海人。于书无所不读,为诗文多不属稿,立笔而就,气象雄浑,駸駸乎魏晋之风。自少负节概,不妄交。耕夫贩妇望而目之曰“孙先生”。

②元季避乱山泽间。东莞何真保有南海,洪武改元,征南将军平章廖永忠至。真求蔶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而南海帖然者,蕡之力也。三年庚戌,始诏天下设科取士,黃以诗经中高选,会试中书,入对大廷,皆在前列,赐进士出身。

③寻出主虹县簿。时经兵燹,十室九空。加意劳来民,还其业。甫一载被选入为翰林典籍。学士宋濂、乐韶凤,承旨詹同,亟称许之。日侍上左右,奏对敏便□容观飘逸,濂辈皆自以为莫及。居翰林三载,力求补外,为平原簿。无何,以事逮系。有旨输左校,板筑萧墙,望都门讴吟为粤声。督工以闻召至上前陈所作诗皆忠爱语特命释之

④十一年,罢归田里,放迹云林中。益肆力于问学,所见益深,有轻死生齐物我之意,尝和陶潜《归去来辞》以写其情,其一曰《怀灵荃》,志不忘君也。十五年,被召,拜苏州府经历。苏为东吴剧郡,素号难治。蔶赞画有方,政用大和。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蕡不答,歌一诗长啸以就刑

⑤番禺赵绚作蕡传,称其究天人性命之理,为岭表儒宗,官虽不甚显,而所至有声,出处穷达,夷险一致云。

【注释】①孙蕡为蓝玉题画,坐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诗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

(1) 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无何,以事  
②亟称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粗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簧赞画有方(   )
A.辅佐参谋
B.主持治理
C.规划计划
D.官职名称
②为岭表儒宗(   )
A.表率
B.外面
C.上奏
D.显扬
(3)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B. C. D.
(4) 第③段画线部分需要加句读的四处是(     )。
督工A以闻B召C至D上E前F陈G所H作I诗J皆K忠L爱M语N特O命P释之
(5)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以事谪戍辽东,怡然就道。是年竟以党祸见杀,人皆劝其以疏自明。
(6) 请分析诗文在孙蕡人生浮沉中的价值。
文言文阅读 困难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名 说

(宋)邓牧

①世有好名之士,以其高天下者自负,恐天下之人挟其所长,有以轧己,于是毁之为不足道,为不足与吾并,以表见其高。天下之人不堪其毁,争起而毁之。其始也,求得美名,而终也,反为天下之恶所归。是不得取名之道也。是以古之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遏恶而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忍其不得为君子。故天下之人不堪其誉,争起而誉之。其始也,虽若自貶,其终也,乃为天下显人,是得取名之道也。夫以口胜天下,天下之口不犹众乎?

②或曰:“吾道高矣,德尊矣,岂天下所得而强毁者?”

③曰:“道诚高德诚尊者,决不至于善毁人,而善毁未有不为道德之累也,奚其高且尊?”

④或曰:“我诚善誉人,不幸人之毁己也。恶声至,反之如何?”

⑤曰:“不然。我之誉人也多,则人之誉我也亦多,一人之毁不足胜众人之誉矣。夫善誉人者于己为盛德,于人为令名,此之谓两益。善毁人者于己为薄德,于人为恶名,此之谓两损。两损两益之间,其相去亦远矣,不可不察也。”

(1) 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毁人”在文中是指败坏他人名声。 B. 读书之人应该摒弃求取名声的动机。 C. 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妨多多贬低自己。 D. 经常夸赞别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2) 请分析第①段是如何批评“好名之人”的。
(3) 第③段是对第②段话语的反驳,请就其反驳的充分性加以评析。
文言文阅读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