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
共 8 题 ; 13人浏览 ; 高三上学期
2025-01-20
一、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3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的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地和工作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就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是,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材料二:

在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渐渐地被解构、重塑抑或稀释,进而演化成为陌生人社会。然而,我国乡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并不是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简单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笔者称之为“虚拟型熟人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大量中青壮年为了寻求生计,逐步涌向城市社会。学术界大多认为这一现象证明乡村社会走向衰败,并作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的学术判断。但在互联网实践与乡村社会交融发展的今天,工作和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的村民,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线上平台实现虚拟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的“数字关联”。村庄治理主体可以把乡村公共议题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上,不同时空下的本村村民便可以就议题展开对话、讨论与协商后作出决定。

互联网实践不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事务,也为强化公共舆论约束机制带来新的契机。在传统乡村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社会舆论是村民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数字时代,即使大量青壮年村民常年不在乡村社会生活,公共舆论同样能够基于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给破坏乡村道德舆论的村民带来沉重的道德压力。

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复制到数字平台上,为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帮互助”精神注入动力,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新形态。比如,个别村民在城市打拼多年,结识了不同的企业老板或工友,有机会获得老板或工友会在微信群等数字平台里发布一些用工信息,为留守在乡村的村民找工作提供渠道。此外,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事宜大多数都会在村微信群通知,虽说打工村民不能到场,但是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等方式来表达对“办大事”村民的祝贺。这种交往方式虽说少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亲密性接触,但却维持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

互联网实践还赋予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乡村记忆以新的展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瞬间切换,重构熟人社会的乡村记忆因子。比如,乡村社会可以在数字平台上举办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使得乡村记忆在“线下”和“线上”双向建构。打工村民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赋权对特色民俗互动进行重构,并与村庄建立起新的联络机制,使得乡村记忆的传承得以继续。在乡村记忆演绎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平等地参与、观赏及评论乡村的特色民俗活动,也有助于形成乡村记忆的共同意识,进而强化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

(选摘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血缘是由生育所发生的、由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决定的亲属关系。 B. 局部区域内土地资源开发受限是导致乡土社会社群分裂的重要原因。 C. 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D. 互联网实践将熟人社会的自然和社会边界完整地移植到数字平台上。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系家族注重的亲戚更多的是由生育构成的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婚姻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 B.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儿歌中“外婆桥”取代了村落的概念,以血缘投射出地域的意义。 C. 数字化时代,作为村民之间交往行为准则的乡村社会舆论通过互联网实践来约束村民行为。 D. 用工信息共享、微信红包祝福少了亲密性接触,对“互帮互助”精神的维系不过是杯水车薪。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横线句的一项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绵侯服以守业,传龟组而罔替。     (梁肃《述初赋》) C.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D.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缘屋栋。 (释深《偈颂六首其一》)
(4) 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维度勾勒了虚拟型熟人社会的新实践图景?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虚拟型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的不同之处。
实用类文本阅读 普通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庄宗入A食内殿B从谦C自营中D露刃E注矢F驰攻G兴教门H与黄甲军I相射

(2)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度,在文中是“谱写”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度”字意思不同。 B. 格,在文中是“搁置”的意思,与成语“格物致知”中的“格”字意思不同。 C. 缘,在文中是“攀爬”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缘”字意思相同。 D. “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而已”的“抑”字意思相同。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良苦                可忽乎 B. 不得进还              徐察之 C. 而告成功              逆煎我怀 D. 而皆自人欤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到现在汾、晋二州民间,还能唱他作的歌,尊称他为“李天下”。 B. 庄宗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中演杂戏,使伶人逐渐掌握了权力‌。这些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 C. 庄宗勇猛善战,战乱中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进入宫中的乱兵,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 D. 庄宗得天下时意气风发,失天下时众叛亲离,材料二通过盛与衰对比揭出庄宗得、失天下的根源。
(5)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②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6)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庄宗失天下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文言文阅读 困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共14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满江红·中秋

辛弃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上,从容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

【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辛弃疾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②飞廉:神话中的风伯。得得:特地。③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④麈谈:魏晋人好执麈尾清谈。麈尾,谈玄时所执的拂子。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使用“况”字,言何况中秋节是秋天的一个节日,是时万里无云,天朗气清,素月扬辉,正是赏月的好时节。 B. “倩飞廉”二句说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虽有心赏月却无可奈何。 C. 下片运用典故,幻想冲出云幕,登高赏月,与客从容陪伴,共酬佳节,以浪漫主义手法,把节日的欢快推向高潮。 D. 结尾以景结情,描写如今不仅不能赏月,甚至连月下清谈也不能继续的场景,表达幻想破灭后的愁苦。
(2) 后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此词“似旷而实悲”。你是否认可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诗歌鉴赏 普通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共16分)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唐人常用秋天的树叶来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2) 古诗词中常通过“衣”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志向,抒发人物情感,如高适《燕歌行》中以“”传达出战士镇守边关的不易,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则以“”表达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3)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4) 在历史课上,李老师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告诫学生虽然有良好开端的君主很多,但能坚持到底、不改初心的却少之又少,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5) 鱼雁传书,寄托了古人对跨越时空遥寄相思的浪漫,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就用“ ”表达了即使鱼雁也无法传递音讯的愁苦。
(6) 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有利于表达情感,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烟、水、青云意象与诗人情感融为一体。
(7)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8) 《书愤》中,陆游把自己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 “”,而到了晚年却“”,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默写 容易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题,共3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修辞?修辞注重的是选择语言材料。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语言具有准确性,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

除此之外,(   )。同样一件事,对家里人随便说说,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对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人,很严肃,             A                 ;跟领导,嘻嘻哈哈,“谈笑风生”,都不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            B                的话,那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   ),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

①最后要说到,修辞既是一个选择过程,②那么,只有语言对于我们知道得多,③在头脑里有丰富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④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如果很贫乏,⑤总共就知道那么一点点,⑥还说得上什么选择呢?⑦因此,学习修辞,先决的条件是要丰富自己的语言,⑧不这样,谈不到修辞实力。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 本语段中所说的“修辞”与“修辞手法”有区别,请结合语段信息给“修辞”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字。
语言文字运用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