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江西省2024年高考生物试卷
共 21 题 ; 39人浏览 ; 高考阶段
2024-08-21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共12题,共24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共4题,共16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共5题,共42分)
18.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
(2)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
(3)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判断依据是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10

4.6~4.8

8

1.1~1.8

9

3.1~3.3

7

1.8~2.5

5

3.1~3.3

4

3.0~3.2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530

总个体数(个):2550

(4) 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
填空题 普通
19. 植物体表蜡质对耐干旱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诱变获得一个大麦突变体Cer1(纯合体),其颖壳蜡质合成有缺陷(本题假设完全无蜡质),突变表型是因为C基因突变为c,使棕榈酸转化为16﹣羟基棕榈酸受阻所致(本题假设完全阻断),回答下列问题:
(1) 在C基因两侧设计引物,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如图泳道1和2分别是突变体Cer1与野生型(WT,纯合体),突变体Cer1中②基因的突变类型是 

(2) 将突变体Cer1与纯合野生型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与突变体Cer1杂交,获得若干个后代,利用上述引物PCR扩增这些后代的基因组DNA,可以分别得到与如图泳道 和泳道 (从1~5中选择)中相同的带型,两种类型的电泳带型比例为 
(3) 进一步研究意外发现,16﹣羟基棕榈酸合成蜡质过程中必需的D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也发生了突变1 , 其编码多肽链的DNA序列中有1个碱基由G变为T,但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4) 假设诱变过程中突变体Cer1中的D基因发生了使其丧失功能的突变,产生基因d2。CCDD与ccd2d2个体杂交,F1的表型为野生型,F1自交,F2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比例为 ;完善以下表格:

F2部分个体基因型

棕榈酸(填“有”或“无”)

16﹣羟基棕榈酸(填“有”或“无”)

颖壳蜡质(填“有”或“无”)

Ccd2d2

CCDd2

综合题 普通
20. 人体水盐代谢平衡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研究人员为了探究运动中机体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让若干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以10km/h的速度跑步1h,采集志愿者运动前、中和后的血液与尿液样本(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指标

状态

血浆渗透压(mOsm/L)

血浆Na+浓度(mmol/L)

血浆K+浓度(mmol/L)

尿渗透压(mOsm/L)

尿Na+浓度(mmol/L)

尿K+浓度(mmol/L)

运动前

289.1

139.0

4.3

911.2

242.4

40.4

运动中

291.0

141.0

4.4

915.4

206.3

71.1

运动后

289.2

139.1

4.1

1005.1

228.1

72.3

(1) 上表中的数据显示,与尿液相比,血浆的各项指标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属于内环境、体液调节和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 参与形成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Na+和 
(3) 运动中,尿液中Na+浓度降低、K+浓度升高,是因为 (从“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和“集合管”中选2项)加强了保钠排钾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对 的重吸收,使得尿液渗透压升高。
(4) 为探究上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测定了自运动开始2h内血浆中醛固酮(由 分泌)和抗利尿激素(由 释放)的浓度。结果发现,血浆中2种激素的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析激素浓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 (答出2点即可)。
(5) 进一步实验发现,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血容量(参与循环的血量),并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由此可知,机体水盐平衡调节途径为 (将以下选项排序: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②肾脏的重吸收等作用增强;③血容量减少;④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综合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