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黄江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共 33 题 ; 10人浏览 ; 八年级上学期
2024-03-2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共30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 分。(共3题,共55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如何办报,维新人士认识上有一个变化。起初,他们以为变法“非自京师始,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因此把办刊地址设在北京,对象也以朝廷大员为主。但一开始效果不佳,即便赠送,每日也不过“三千张开外”。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维新派开始对报刊内容进行扩充,中外大事皆可见诸报端;受众面也发展至各类士绅、普通商贾、书院学堂学生等;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由京师逐渐发展至上海、天津甚至更远的四川等地。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

【材料二】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如果没有早期维新人士的思想启蒙工作,革命派要唤起民众是有困难的。在维新运动失败后,许多爱国维新人士如章太炎等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迅速从维新转向革命。孙中山早年就接受过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并曾试图改良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邹容则深受谭嗣同献身变法的牺牲精神的鼓舞,决心继起救国。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涂鸣皋《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办报过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阐述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
(3) 综上探究,近代化探索具有怎样的历史特征?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2.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德鲁·翰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材料三: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四:“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  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引发了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2) 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文中的两个强盗指哪两个国家?
(3)  材料三中的“清政府"割台湾、偿二百兆”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条款
(4)  材料四中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5)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
33.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143 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几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 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一一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始了同西方列强不平等交往的历史。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一一邓小平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指定管束稽查”的机构名称叫什么?
(3)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怎样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