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人民的物质和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摘自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

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中国进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3) 材料三中开启改革开放进程的会议是什么?该会议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有什么新的安排?农村在改革后全面推行什么制度?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成为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点】
三大改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1952年全国主要农产品增长情况统计表

农产品

年份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

8.7%

26.5%

12.5%

1952年

14.1%

48.8%

22.4%

——据《中国共产党党史》

材料二:到1956年底,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总户数已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初级社户数占8.5%,高级社户数占87.8%。亿万农民彻底摆脱了小块土地私有制的束缚,走上了合作的发展道路。此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就有条件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逐步进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推广机械耕作、施肥、杀虫等农业科学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

——据《中国共产党党史》

材料三:1979年7月,邓小平亲自到安徽视察,用行动表明了自己对于“包产到户”的态度。在邓小平等人的推动下,特别是小岗生产队包产到户,农业丰收的现实,证明了包产到户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安徽逐渐推广开来。

——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探索创新及启示》

(1) 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并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贡献。材料三,结合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探索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常考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