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同学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以黑藻、NaHCO3溶液、光源、大烧杯、精密pH试纸和氧传感器等为材料用具,图1为该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为黑藻的类囊体部分膜结构及其相关反应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电子传递途径。

材料二:今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攻关,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涉及60多步生化反应。科学家优化构建出从CO2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的人工途径。其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图3),除了第①阶段利用无机催化剂,其余②~④阶段都是利用自然界植物的酶系统优化组装而成。

(1) 在材料一中,改变图1装置中 NaHCO3溶液的浓度进行实验,可用于探究。在相同时间内,除了用装置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还可用来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本实验还可以改变(多选A.光源功率 B.光源波长C.光照时间 D.水温 E.黑藻用量)来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 图2所示的膜结构含有光合色素,可用法分离光合色素。水光解获得的电子最终传递到光反应产物中。已知ATP的合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H的扩散,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一部分H+通过方式从外侧转运到类囊体腔中。
(3) 在材料二中,过程①和②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和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在自然界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过程③和④可发生在内;过程③也可发生在细胞溶胶,合成的葡萄糖一部分转变为后用于蔗糖的合成。
(4) 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能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可利用作为能源,既能合成“人工淀粉”,解决粮食危机,又有利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实验探究题 常考题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2.回答下列问题:
(1) 秋冬季节易爆发流行性感冒,其病原体是流感病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感染后,人体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发热等症状。

Ⅰ.感染病毒后,患者在恢复内环境稳态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是

Ⅱ.感染病毒后,部分患者会引起发烧,全身疼痛,下图所示为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①激素甲是指,其弥散到体液中进行运输,却只对垂体起作用,原因是。该生命活动过程中可作用于下丘脑细胞的信息分子有

②受到致热性细胞因子刺激时,机体通过反射弧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传至效应器,体温调定点上调至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

③在一些新冠肺炎患者体内,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会启动“炎症风暴”,以免疫细胞的过度损伤(自杀式攻击)为代价“背水一战”,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宿主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填“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2) 流感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一条单链RNA,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所以这种病毒遗传性极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都会有所不同。某科研小组对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水解酶,RNA水解酶,流感病毒通用荧光RT-PCR检测仪。

Ⅰ.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至少写出两点)

Ⅱ.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A、B、C三组。

第二步:,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另外两组分别用适量的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处理后备用。

第三步:用显微注射技术向A组活鸡胚中注射适量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B、C两组活鸡胚中注射等量的

第四步: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取样品,用荧光RT-PCR检测方法测定病毒数。

Ⅲ.预测实验结果:用柱形图表示各组的检测结果

实验探究题 未知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