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过程中,国家合法暴力的作用再度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俾斯麦通过几次成功的战争,最后以战胜法国而建立起了以普鲁士为基础的德意志帝国。这个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统一的民族国家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后果其一是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其二则是再次在德意志民族心理中加强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这一信念的畸形发展强化了民族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种族主义倾向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就不是偶然的了。两次大战不仅让德意志民族几乎毁灭于战火之中,而且最终使近代以来一直引领时代潮流的欧洲拱手将世界事务的主导权让给了美苏两家。

材料二:战后美国等占领军对德国的改造使纳粹思想首次得到了广泛的清算。对纳粹德国的改造实际上对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是一次根本的调整:盟军的行为表明,在欧洲,民族主义只有与民主主义结合,才是一种合理的思潮。自拿破仑战争以来,自由、民主与平等等价值观念,首次真正成为欧洲各民族的共识,这是欧洲得以在新形势下走向联合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再次获得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已经坚定地做出了如下的保证: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的国家”。这既是附理性认识的结果,也是欧洲战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德国提供了一个和平发展机遇的结果。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策源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德国历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启示。
【考点】
法西斯主义;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战”的进程;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材料分析题 常考题 困难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未知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