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任何批判都会预设一个或多个标准。批判的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立场性标准; 另一类是中立的标准。

《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朱“为我”的观点,主张尊重个体生命,不做自伤其生的事情,也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和侵夺。墨翟“兼爱”的观点,主张普遍平等地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局限。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依据的标准是立场性的,以儒家有差等的人伦之爱为标准,对杨、墨的观点进行批判。立场性批判通常不能解决争议, 易于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面临三项指控:腐蚀青年; 崇拜新神; 不崇拜城邦诸神。苏格拉底不清楚第三项指控的确切意思,请法官美勒托为他澄清一下,美勒托说:这项指控意为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 苏格拉底说:倘若如此,那第二项指控就不能成立。 由于“苏格拉底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其中必有一个不能成立。苏格拉底对美勒托的批判,以逻辑学的矛盾律为标准,这种标准是中立的,也就是控辩双方都认同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坚持批判的中立原则,也就是以双方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中立原则是确保思维公正性的原则,违背该原则就会伤害思维的公正性。

要想获得好的批判,除了恰当的批判标准,批判者还要持有正确的态度。现在有的学习者懒得独立思考,动不动就找模板,或者上网搜查现成答案; 或者思考问题缺乏耐心,在没有对答案与问题的关系、结论赖以成立的根据进行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便匆忙得出结论,这很难获得真正的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比如在批判性阅读中。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既不抗拒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不加思考地对作者的观点加以接受,而是积极地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理解、分析、比较、核对、质疑和反思等思考性工作,依据无争议的标准对所读到的东西进行权衡和评估,然后,再得出观点对错或作品好坏的判断。

当然,思维方法和技术也很重要,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就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和技术。针对论证的主张、 理由、推理和概念的运用, 至少有32种常见的逻辑错误,诸如含糊不清、 混淆概念、分类不当、 绝对判断、不一致或自相矛盾、非黑即白、轻率概括、 不当类比、假因果等等, 这些逻辑错误违背的都是逻辑的基本规律和准则。我们以逻辑错误为例, 检阅一下论证性的思维产品,看一看我们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质量如何。

先看某家报纸上的一段论证:

“唐山大地震30周年,就是10950个日子。每一个日子,都伴随和意味着数十个灵魂在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名字,却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因为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

“30周年”应该是第30年这一年,怎么会有10950个日子?这是误用概念。很滑稽,遇难同胞的灵魂没有一起走,在这30年中,每天走数十个,一直走到现在。作者的主张是:遇难者的名字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理由有两个:其一,“没有这些真实的名字,那场灾难就是不完整的。”这个理由不成立, 灾难一旦发生都是完整的,其完整性不取决于遇难者的名字。 其二, “失去了这些真实的名字,也就失去了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即使我们失去了遇难者的名字,也不会失去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这个论证是无效的,可作者却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概括说: “其实每一场灾难都是如此。 ”这样的概括叫绝对判断,对事物毫无例外、 没有任何限制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犯这种逻辑错误。

再看某家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材中的论证:

“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首先是对写作思维原理——三种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解,主要是认真阅读教材,认真听老师的知识阐述、举例分析、操作演示。然后是对这些理论的思考、验证,看是否能推翻这些结论。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

“思维原理”与“思维操作模型”不是同一档次的概念,不可等量齐观; 最后一句假设: “对于一种理论,要么推翻它,要么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在此假设之下,“如果不能推翻,就只有深信它,迷恋它,实践它,运用它”才能成立。这一假设犯了非黑即白的错误,忽视了“推翻它”与“深信它, 迷恋它”的中间地带。 即使是不能推翻的科学理论,也没有必要“深信它,迷恋它”,否则,科学就会停止不前。

俗话说: 不知者无畏。逻辑观念淡薄,缺乏逻辑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恐怕是出现这类不合格的思维产品的一个原因。讲究学术规范,最起码要符合理性的标准,而逻辑的准则是理性标准的底线。学好逻辑,用好逻辑,这是学习者必备的思维基本功。

(摘编自谷振诣《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儒家有差别的人伦之爱为标准,批判杨朱和墨翟普遍平等地爱人、不受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局限的“兼爱”。 B. 法官美勒指控苏格拉底是无神论者,与“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相互矛盾,因此苏格拉底崇拜新神的罪名不能成立。 C. 批判性阅读注重对阅读对象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并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倾向做出观点对错或作品好坏的判断。 D. 文本中某家报纸有关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的名字“应该和必须永远留下来”的原因分析,犯了“假因果”的逻辑错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批判时,采用双方都认同的中立性标准,观点就会被对方接受; 采用立场性标准,容易陷入各执己见境地。 B. 概念在逻辑思维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运用概念过程中,不要混淆概念,不能将不是同一档次的概念等量齐观。 C. 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自相矛盾,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的错误。 D. 如果我们敬畏逻辑,培养逻辑观念,进行逻辑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就会避免出现不合格的思维产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爱因斯坦说: “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 B. 哲学家柯匹在《逻辑学导论》中说:“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C. 胡适将科学研究的产生想法阶段、判断想法阶段概括为: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D. 哲学家赫尔利在《简明逻辑学导论》中说: “逻辑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方法和原则的体系,可供我们用作评价他人论证的准则。”
(4) 依据文本内容,给“绝对判断”或“非黑即白”下定义。
(5) 下面一部音乐文化方面专著的节选,请结合文本,从逻辑和批判标准两个角度分析“我”存在的思维问题。

王光祈曾把世界音乐按文化特征分为三大体系,即:华夏乐系、希腊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杜亚雄继承了这一体系划分,但将华夏乐系改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改为欧洲乐系,从区域特征角度阐释了这几个乐系。我接受这一划分,但从个人情感上,仍愿意把中国乐系叫做华夏乐系。否则,我认为会有把使用欧洲乐系和波斯——阿拉伯乐系的少数民族排斥在中国以外之嫌。

【考点】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论据支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
能力提升
换一批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主题是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曾经是近代的“反帝反封”和“富国强兵”、五四时期的“启蒙”和“救亡”、革命年代的“革命”和“翻身”、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等。这些主题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我们现在已经走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史的一个阶段,拥有新的时代主题和文学主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新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新主题,新时代文学应该探索从各个角度反映这一主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已经不重要了,而是说我们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坐标和视野中对以前那些主题做出新的思考与调整,重构新时代的文学主题与思想地图。比如,“反帝反封”、“启蒙”和“现代化”是过去的时代主题与文学主题,现在历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我们对这些主题的思考方向已经发生改变。五四时期以来我们主要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现代人”,有学者因此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概括为“改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我们已经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格局的今天,随着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城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载体渐次消失,我们更多地考虑的是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还开启了新的思想与话语空间,比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这些新命题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文学主题,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开辟了新的艺术探索方向。以“脱贫攻坚”为例。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意义。2020年我们已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任务,现在,我们正在朝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但对如何理解脱贫攻坚的意义与特点,如何面对和书写这一重大社会变革,如何将新时代的中国经验转化为中华民族新史诗这些命题,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脱贫攻坚的关注点在于“贫”与“脱贫”,这一关注点明确了我们要摆脱的状态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脱贫攻坚”这看似简单、人人都懂的语言的背后隐藏着宏观的理论思维和对时势的精准判断。“脱贫攻坚”这一命题的着重点不是穷人,富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不是合作化、包田到户等不同的生产方式,而是“贫穷”本身。“脱贫攻坚”以简洁的语言直抵根本,让我们在一个新的坐标中重新认识现实。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与空间。与此相似的命题还有很多,这些命题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主题。但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丰富性及其实践的认识还有待深化。

(摘编自李云雷《再论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我国的各个历史主题、时代主题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 B. 一些学者调整“现代人”这一文学主题,将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概括为“改造中华民族的灵魂”。 C. 当下中国城镇建设存在一些弊端,如相关建设使一些传统文化的载体消失,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D. 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都是新时代的新主题,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的组成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主题”这个角度,阐述了新时代文学的“新”;文章先总后分,分述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论说新时代的新主题。 B. 第一段先指出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的关系,然后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这三类主题在五个历史阶段的关系。 C. 第二段以“反帝反封”、“启蒙”和“现代化”这些时代主题、文学主题为例,论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 第三段以脱贫攻坚为例,论证“新命题既是时代主题也是文学主题,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开辟了新的艺术探索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和时代主题在当下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些主题的一些思想被融入新时代主题中。 B. 一些文学创作者无法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转化为伟大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准确认识脱贫攻坚的关注点。 C. 我国政府站在宏观的层面,精准判断时势,发起脱贫攻坚战;2020年,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D. 文学创作者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丰富性等,有助于创作佳作。
论述类文本阅读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