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材料一】如今,得益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智能生活加速推进,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然而,一些老年人对此却感到力不从心。在火车站,电子客票的推广极大节省了旅客出行的时间,却也给不会网上购票的老人增加了难度;在医院,预约挂号有助于就医问诊秩序井然,但一筹莫展的老人不得不站在挂号机前寻求导医帮助;在餐厅,扫码点餐、移动支付方便卫生,而还在使用老年机的人就会无所适从。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也有可能构成一道“数字鸿沟”,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因为老年人没有健康码无法出入小区、乘坐公交的新闻,一度引起社会关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增至2.51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间将突破3亿人。有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这也就意味着,尚有一半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手段。科技进步应当是普惠的,数字化时代也同样属于老年人,老年人不该被数字社会“抛弃”。客观上讲,随着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多渗入日常生活,老年人想要融入现代社会,学会使用智手机等技能很有必要。实际上,对于数字化产品,老年人并非完全排斥,不少“新潮”的老年人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数字化”,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从这个方面讲,老年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主动融并适应数字化社会。

(选自《让老年人同步迈入数字时代》)

【材料三】如今,一些老人在生活中实现了“一键操作”。比如,“一键报警”,在老人遇到险情或者突发事件时,触碰按钮,其家属和最近的医院急救站就会接到报警。还有“一键点餐”,只要在触屏上选择喜欢的饭菜和口味,就可以完成点餐。系统给出的菜单,是根据医生之前存入的用户身体状况和饮食禁忌自动生成的,科学健康。对于一些头脑清醒、半失能,但是又不愿去养老机构的老人,专门的起床辅助设施、如厕辅助设备以及上下楼辅助设备,可以方便老人独立生活。老人的家属或医护人员则从手机App 端随时掌握老人的身体情况。

这些智能产品之所以深受老年人喜爱,除了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们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尊严。

(选自《网易新闻》)

【材料四】一方面,公共服务要对老年人多一些善意与包容。比如,保留传统的渠道或提供其他替代性的办法,给予他们充足的选择和适应空间;智能设备可以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做”,多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关部门可以对老年人进行公益性培训。比如,通过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使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帮老年人填平“数字鸿沟”,家庭的作用无可替代。为人子女应当更加重视对老人的“数字反哺"。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上的指导与辅助,更需要在情感上给老人更多慰藉。昨天父母为儿女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天儿女带他们网络冲浪,这样的场景其乐融融,这样的孝心让人欣慰。

对老年人的态度,体现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面对数字化浪潮给“银发族”带来的烦恼,只要政府、社会与家庭三者共同努力,给予暖心的帮助和支持,就一定可以让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

(1) 下面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 B. 数字化时代也同样属于老年人,老年人不该被数字社会“抛弃”。 C. 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了2.51亿人。 D. 如今,一些老人在生活中实现了“一键报警”“一键点餐”等“一键操作”。
(2)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即将步人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突破3亿人,60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的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 B. “一键报警”、“一键点餐”等智能产品之所以深受老年人喜爱,除了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尊严,更重要的是使用方便。 C. 子女对老人的“数字反哺”,不仅需要在情感上给老人更多慰藉,更需要在技术层面给予指导和辅助。 D. 只要政府、社会与家庭共同努力,给予老年群体帮助和支持,就一定可以让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
(3) 【材料一】中列举电子客票、预约挂号、扫码点餐等生活细节有什么作用?
(4) 老年群体怎样才能跨过“数字鸿沟”?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把握作者的见解; 新闻、材料类; 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启示感悟、反思建议等开放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

2022年10月29日,某视频网站举办第五届国创发布会,发布了49部国创作品新内容。令全球科幻迷期待的《三体》动画正式宣布定档12月3日。对于《三体》这样一部享誉世界的科幻小说,影视化的消息来来去去,终于有一个作品能与全球观众见面了。

在发布会上,某视频网站副董事长李某认为,“在海外的社交媒体上,#DongHua(中国动画)已经开始区别于#Anime(日本动漫),开始成为全球观众关注和讨论的热门标签。 动画行业需要开始具备全球视角,锻炼与海外产能合作的能力。”

中国动画正在发生变化,并以制作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为目标前进。但不能忽视差距,特别是在打造真正意义上能够具备穿透文化壁垒、影响全世界的作品上,中国还存在距离。 需要承认的是,过去海外观众心中对于孙悟空、花木兰等传统动画形象的认知依然比较深入。 对此,中国动画行业也一直在思考。

“文化产品走出去,可以借助符号;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符号的话,可能行之不远。文化产品得体现出能在全球范围引起共鸣的情感与认同,需要在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终极问题上,给出一个让世人眼前一亮的新回答。”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教授曾在接受采访中聊到中国动画出海的问题所在。

解决该问题的真正核心是,新时代动画作品不仅要沿用传统文化、符号性的东方元素实现出海,更应该摸索出真正满足跨文化需求的表达。

中国动画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引发全球共鸣的例子并不少。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这部电影融入了中国绘画风格和叙事技巧。影片在日本上映时,日本动漫界鼻祖手冢治虫曾这样评价:“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人们,看到这部影片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口呆。”《铁扇公主》在创作时正逢抗战,在故事情节上明显讨论反抗侵略外敌的理念,这是当时全球共通的思潮。

近几年,动画《时光代理人》在欧美动画评分网站上获得了 8.83 的高分,在总排名中排第25名。《时光代理人》是扎根当今中国人的生活,讲述中国故事的动画。之所以能引发全球观众的认同,是因为它不仅在制作层面上的精良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而且在故事内容上以穿越这种无文化门槛的设定来展现全人类都会有的遗憾问题,故事本身也是打动全球观众的核心所在。

随着中国文化作品的不断出海,中国传统服饰、东方妆容等文化符号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在被一点一点地打破。迪士尼塑造了二十几年的汉服花木兰形象,也在《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里换上了现代的服饰,这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

因此,有观点认为一种“符号弱化”的趋势正在慢慢形成,越来越多不再流于表象,而且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正开始逐渐地出现在近两年的中国动画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的形象大多参考海外的大眼睛、高鼻梁,并弱化细节。而在某视频网站公布的《三体》动画定档海报上,原著中无论是逻辑还是史强,甚至是戏份不算特别多的丁仪,在人物面部设计上都贴合现代中国人的面孔,从五官到神情都比较符合中国大众的预期。对于中国动画作品来说,它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中展现那些抽象的但又渗透到中国人骨髓里的特征,这是打造一部影响全球的动画作品应有的中国元素。而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要实现跨文化动画出海,不仅要有中国文化的底色,还需要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情感共振与广泛认同。

《三体》原著中关于全人类的生存问题以及宇宙维度的黑暗森林的想象等内容,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也引发了全球书粉讨论。但如何展现这种跨文化的想象,需要对应的高质量的艺术表达。《三体》动画的原作者刘慈欣就在某视频网站国创发布会上说,动画和科幻小说都是想象力的艺术,动画特别适合展现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意境。中国的动画人是时候以全球为视野,寻求新的创作方式来让中国文化影响全球了。2022年,中国动画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百年诞辰。国产动画行业从市场教育、内容质量到动画技术等,正逐步走向成熟,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在未来能够看到在故事题材、视觉表达上更丰富的中国动画被海外市场认可。对于中国文化出海而言,这意味着过去那些刻板的中国印象逐渐淡化,意味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意味着行业与全球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而更重要的是,让海外观众真正去理解中国文化。

(选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1) 小组同学一致认为这篇文章以“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为标题很妙,请你说出它的妙处。
(2) 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设置悬念,且用“到底”修饰,有追根溯源之意,引发读者思考。
(3) 请你认真阅读文章,回答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概括中国文化出海“到底应该靠啥”。
(4) 小组同学就本文的议论是否做到“言之有据”展开了讨论。请你借助以下评价量表,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本文论据的使用进行评价。

评价细则

评价星级

事实材料真实可靠,言论引述准确

☆☆☆☆☆

材料与观点一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

引用材料丰富,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增强文章说服力

☆☆☆☆☆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褪色

钱春华

①坐火车、转汽车、走山路,德福老汉凌晨五点出发,走到月亮升起,终于赶到了儿子大兴所在的炮兵部队。

②德福老汉一直觉得,他的大兴和大炮最相配——大兴帅气,大炮威风。一想起大兴与大炮站一块的画面,他就一身豪气,感觉不到疲惫。

③爬到山坡上,他便能看到儿子部队所在的营地了。德福老汉坐下来,打算吃一个馒头再走。朦胧月色下,有人嘴里“啰啰”地唤着,赶着一头猪出现在山坡上。

④只听那赶猪的人说:“黑花呀,你就待在这山林里,自己找草药吃,过上十天半月,我来看你。”虽然听着声音有点耳熟,德福老汉也没多想,只看了看那头猪,形销骨立的,看样子没几天活头了。不过德福老汉喂猪二十多年,经验丰富,他冲着赶猪人说:“这猪有病,但还可以救活。”

⑤赶猪人明显一顿,赶着猪快步来到德福老汉跟前,叫了一声:“阿爸!”

⑥德福老汉吓了一跳,仔细一看,这不是儿子大兴吗?他疑惑地说:“儿子啊,你怎么跟猪打上了交道呢?”

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

⑧德福老汉却大声嚷嚷着:“你喂猪有什么出息?那不跟我一样吗?”

⑨大兴说:“阿爸,革命工作不分贵贱,养猪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啊!”

⑩他们的大声嚷嚷,惊动了营队里的人,连长和司务长跑了过来。连长说:“大兴,你不是赶猪上山了吗?怎么在这里跟人家吵上了?你们在说啥?我一句都听不懂。”

⑪大兴忙敬了个礼,说:“报告连长,这是我阿爸,他从厦门老家来看我。”

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连长好,我们正在讨论治猪病的方法。你们看,这山上的泥土和杂草都有利于猪的康复。大兴说得对,把病猪丢到山上,让它自己吃草药和野菜,就能恢复健康。”

⑬大兴瞥了一眼阿爸,明白阿爸还是支持自己的工作的。

⑭德福老汉在连队里住了两天,教了儿子不少养猪的技巧,部队领导都很感谢他,最后他开开心心地回了老家。过了半个月,那只病猪真的养好了病,自动回营了,后来还被养成了“年猪”。大兴因为养猪任务完成得好,被提拔当了班长,还评上了先进个人。

⑮第二年,大兴开始自学养猪和兽医技能,还发明了一个让猪长得快的办法,他养的猪,只只能在一年里就长到180斤以上。到了年底,因为养猪的表现突出,大兴又立了一个三等功。

⑯大兴复员后,回老家承包了他家附近的三座山头,种果树的同时,还进行山猪养殖。一到傍晚,三座山头的几百头猪就嗷嗷叫,等待全天最后一餐的投喂。时间久了,人们风趣地将这个情景称为“三猪鼎立”。受此启发,大兴便给自己的养殖场更名为“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

⑰他的养猪事业红红火火,引起了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附近各村都闻风前去观摩取经。因为富有养猪经验,又擅长给猪治病,大兴先被调到镇上的畜牧所上班,又被调到县里畜牧公司,三年以后,进了市畜牧局,十年后甚至当上了副局长。

⑱退伍二十年时,大兴邀请当年的几位战友来厦门做客。回忆起当时大兴赶病猪上山的事,连长说:“大兴啊,其实我外婆也是厦门人,我八岁前都跟着外婆住,所以我听得懂你们的话。那时你阿爸明明在责备你养猪没有出息,看到我和司务长来了,却说是在教你怎么给猪治病。你有一个好阿爸。”

⑲大兴微笑道:“我知道您当时装作听不懂,是不想让我们尴尬。我当时也是立了志,非要在养猪这个事情上,干出名堂来。”

⑳连长和战友们看着大兴家门上方挂着的军烈属光荣牌,问起他家有几个人参过军?

㉑大兴说:“我祖父是红军,烈士。我阿爸因为视力不好,没能参军。但他把我送进了军营。我的女儿、儿子都参过军,退伍后,接手了我的‘三猪鼎立’生猪养殖公司。他们现在除了帮助乡亲们致富,还定期联合‘爱国拥军促进会’开展公益活动,以粮食和猪肉慰问军烈属和孤寡重病老人。我觉得通过养猪,实现了我此生最大的社会价值。阿爸过世时,也特别肯定了我的选择。”

㉒连长说:“退伍不褪色,你做得很好。”

㉓此时,附近那三座山头的猪又嗷嗷叫了起来,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金羊网”2023年11月1日,有删改)

(1) 父母总是用他们最朴素的观念看待儿女的职业选择。文中德福老汉是如何看待儿子大兴的职业选择的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2)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任选一句作答)

①大兴有点小得意地说:“我们部队离城里太远,不好买菜,部队农场就养了二十多头猪。现在全由我照看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德福老汉自然通晓人情世故,他迅速换了语气,热情地说。(赏析加点词)

(3) 文中的大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 文章第⑱段补充交代连长“听得懂厦门话”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5) 读完本文后,同学们就文章的标题展开了讨论,请你替小优阐述理由。

小翼:我认为可以将文章标题改为《大兴养猪记》,朴质而简明,写出了大兴在部队时负责养猪并学习养猪技能,在退伍后兴办养猪事业,以此回馈社会,实现了社会价值。

小优:我觉得《不褪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
3.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帖

袁行霈

①小时候长辈命我临帖,也曾敷衍过一阵子,既是敷衍,当然尝不到什么乐趣,也就没什么长进。长辈见我不堪造就,便放松了督责,我索性不再临习了。现在想起来颇有点后悔。

②然而,毕竟算是摸过帖的人,临不好,读还是乐意读的,这读帖的乐趣一直维持到现在。每逢空闲或虽忙而欲偷闲的时候,便随意取些帖来,或坐或卧,任意翻阅。《平复》就《平复》,《兰亭》就《兰亭》;《祭侄稿》也行,《寒食诗》也行,拿到什么就是什么。有时连文章一起欣赏,王羲之帖中的伤时之情,颜真卿帖中的浩然之气,孙过庭《书谱》的高论,米芾《虹县诗》的遣词,都令我赞叹。有时只看书法,而不顾文章如何。就一个字而言,其提顿转折、间架结构,或严整,或奇险,或潇洒,或庄重,很值得揣摩。就一行字而言,其字距之疏与密,气势之畅与涩,大有可以玩味的地方。就一幅字而言,其布局的巧妙,那种类似音乐旋律的意味,那种徐疾浓淡所形成的节奏感,更是常读常新。有时读到会心处,情不自禁学着用手比划几下,即所谓“书空”。有时并不比划,只是呆呆地读着,一边读一边猜测前贤的模样和秉性:王右军也许很瘦,既然“频有哀祸”,又“哀毒益深”,焉得不瘦呢;苏东坡字肥,人大概也胖胖的;张长史嘛,写狂草的人,恐怕有点邋遢;黄山谷呢,笔法开张,为人大概相当豁达。就这样,与千载之上的古人交友,真有无穷的乐趣。

③我还有一个习惯,一边读帖一边听音乐,多半是欧洲的古典音乐。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徵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曲终以后,慢慢合上帖,环顾四周,自己多年购置的书籍不太整齐地插在书橱里,心中很充实也很轻松。我不练气功,这就是我的气功。试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这不是气功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选自袁行霈《愈庐夜谭》)

(1) 选文围绕“读帖”,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2) 结合语境,体会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

(3) 读帖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下面链接文字,结合选文,说说你从中学到哪些读帖方法。

链接:唐人说“诗在霸桥风雪中驴子上”,宋人说“工夫在诗外”,读帖的道理也一样。杜牧并不以书法著称,但他的墨迹《张好好诗》是第一等的书法。杜牧说作诗“以意为主”,他写字大概也是这样。“以意为主”就是求诸字外,注重书写者平时的人格气质和写字时的心理状态,这都是字外的东西。再看范仲淹、朱熹,他们也不以书法著名,但范的《道服赞》和朱的《城南唱和诗》,都是绝妙的书法作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不过是文章和书信的草稿,信手写来,颇有涂抹,然涂抹处亦成妙趣,比他的那些经意之作还耐看,因为字外的东西更多。

(摘自袁行霈《总在遗憾中》,有改动)

(4) 作者袁行霈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选文中,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 下列对袁行霈书法作品欣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千”字中锋侧锋并用,呈现仪态美。 B. “如何”二字牵丝映带,尽显和谐美。 C. 每行字的大小相同,极具整齐美。 D. 整幅作品节奏鲜明,富有音韵美。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