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不再对习以为常的东西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2月6日,有删改)

【材料二】

中小学生知道一些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统计图:

【材料三】

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选自《南方日报》2023年4月 17日, 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变淡,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刷题”,慢慢形成了路径依赖。 B. 在知道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后,17.2%的中学生和 10.7%的小学生都表示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说明中小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 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所以科普工作应提倡以科学家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D. 有好奇心是好事,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创新,不要依赖解题套路,用科学知识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 下列对“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从孩童时期起,一直对科学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B. 一个孩子如果始终保持好奇心,并不断创新,就一定能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C. 孩子要不断地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提问,并尝试找出方法去解决,才有可能成长为科学家。 D.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要过分注重“刷题”,这样孩子长大了才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3)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应如何用科学点亮好奇心。 
【考点】
概括说明内容; 把握作者的见解; 新闻、材料类; 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阅读

温 馨

梁晓声

①那夜失眠,倚床而坐,将台灯罩压得更低,吸一支烟,于万籁俱寂中细细筛我的人生,看有无温馨之蕊风干在我的记忆中。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时天已完全黑了。比我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都因天黑而害怕,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 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还暗暗竞赛似的一定要比别的同学采得多,认为总归是收获。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不重样。冬天粉刷房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不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参加工作了,将老父亲从哈尔滨接到北京。十几年的一间筒子楼宿舍,里里外外被老父亲收拾得一尘不染。经常地,傍晚,我在家里写作,老父亲将儿子从托儿所接回来。但听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楼阶:“一、二、三……”所有在走廊里做饭的邻居听了都笑,我在屋里也不由停笔一笑。那是老父亲在替我对儿子进行学前智力开发,全部成果是使儿子能从一数到了十。

⑨有天下午我从办公室回家取一本书,【B】见我的父亲和我的独生子相依相偎睡在床上,我的儿子的一只小手紧紧揪住我父亲的胡子——他怕自己睡着了,爷爷离开他不知到哪儿去了…… 那情形给我留下极为温馨的印象。

⑩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C】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淡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⑪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感谢上苍,它启示我那么亲密地与老父亲躺在一起,并且握着父亲的手。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⑫温馨虽融解在日子里了,却并没有消亡,而是在光阴和岁月中渐渐沉淀,等待我们不经意间又想起了它。

(选自《梁晓声散文精选》,有删改)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时间

温馨的画面

动人的情感

小学二三年级

对家人的惦记

小学四年级暑假

母亲用狗尾巴草给我们编小动物

上了中学

夜里,我一个人将家里收拾干净

参加工作了

父亲用浓重的山东口音教儿子数数

对孙辈的慈爱

有天下午我回家取书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

刻骨铭心的温馨

(2) 小语觉得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请你在上文画横线的【A】【B】【C】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 , 仿照示例,进行两处朗读设计。

【示例】语句: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朗读设计:①重音落在“火苗”“劈柴”上,读出“我”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感动。②“重重”,语速稍慢,语音延长,强调家中充满了温馨。

(3) 小语发现最近学习的几篇文章中,都写到了与亲人的诀别,但作者的感受不同,邀请你一起探究。

原文摘录:

真的感谢上苍啊,它使我们父子的诀别成了我内心里刻骨铭心的温馨……

——梁晓声《温馨》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父亲的病》

作者情感

分析原因

梁晓声

与父亲的诀别

刻骨铭心

的温馨

“我”在父亲临死前陪伴在他身边,紧挨着他躺下,握住父亲的手,父亲平静地离去,我感到温馨和满足。       

史铁生

与母亲的诀别

悔恨

悲痛

鲁迅

与父亲的诀别

我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 普通
2.阅读《三角梅》,完成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 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 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 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1) 在栽种后的四年里,三角梅的生长经历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 8 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 第①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院中的花。 C. 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 因为看到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4) 读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 普通
3.阅读

____________

曾雄生

2022年9月11日,月圆之夜,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浙江大学教授游修龄驾鹤西归,享年103岁。

《齐民要术》开启了他的农业起源研究

1920年5月9日,游修龄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的小手工业家庭。作为五四后的一代新人,游修龄在耳濡目染旧式教育的同时,很早就受到现代新式教育,使他在国学和西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潮学制下的首批儿童,他们在学习《爱的教育》《最后的一课》等外国文学作品和国语拼音的同时,还学习了珠算、毛笔字、京戏等中国传统文化功课。初中阶段更学习了比较多的文言文。

1939年,19岁的游修龄考入新创立的国立英士大学农艺系,194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1949年后,转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担任作物栽培学的助教和讲师。

游修龄从事农史研究的契机则始自1954年冬。他在杭州松泉阁旧书店里买到一部线装本《齐民要术》,买回以后有空时就翻翻,想不到书里讲的内容虽然是1400年前的技术,却非常合乎现代农业科学的道理,这让他茅塞顿开。不久农学院里举行第一次学术报告会,游修龄提交了“《齐民要术》里的农业科学”的报告,受到出席报告会的专家学者的肯定。该报告整理成论文后发表在当时全国唯一的《农业学报》上。自此,游修龄产生了追溯中国传统农业起源的念头。

他使中国稻作史发展为一门“显学”

游修龄喜欢带学生下乡总结丰产经验。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额外的任务,即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向当地的农民调查、纪录当地流行的农谚,经过几个月的走访,收集到数千条农谚。经过整理选择,将其中1700多条农谚,按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加以分门别类,组织有关的教师,分工逐条给予科学知识的解释,出版了《浙江农谚解说》。普及文章《农谚简论》还在人民日报刊登。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游修龄参与组建和领导了浙江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简称农史室),出版了《浙江农史研究集刊》,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农史论文多篇。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堆沉睡7000多年的稻谷和骨耜,游修龄应邀去鉴定这些炭化稻谷。他将这些稻谷和骨耜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联系起来,认为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当时的农业已进入到“耜耕农业”阶段。接着他又从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人类学及野生稻分布等多方面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进行了研究。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远古文明的看法,特别是中国原始农业的看法,也改变了游先生的学术研究方向,他把现代农学知识与考古学及历史学结合起来,跨入了以稻作史为主的农业史研究行列中来。

中国稻作史从此迅猛发展为一门“显学”,更把这热度传递到海外。1987年,日本学者渡部忠世主编的《亚洲稻作史》(日文版)出版,游先生负责该书中国部分的写作。1991年应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之约,赴日从事亚洲稻作史研究。后来他又先后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农学卷》农史分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等出版物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游修龄先生在1993年出版的《稻作史论集·自序》中说:“自从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以来,由于这个遗址的划时代意义,吸引了我,使我从原先研究《齐民要术》和其他农史课题转向了中国稻作的起源问题,从中国稻作起源很自然地扩大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又不可避免地探索农业的起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相互有牵连的。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留有三千年以上连绵不断的历史纪年和文献的国家,从稻作史的角度去挖掘,就好像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游修龄也因此成为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东张西望、零打碎敲的“农史潮翁”

退休后的游修龄继续从事着与以稻作史为中心的农业史和农业文化研究,同时表示要做一些“轻松的文字”,而互联网的兴起,也给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写了大量的学术随笔、网络博文,人称“农史潮翁”。游修龄的研究视野也由原来的甲骨文、《齐民要术》扩展到众多的农书和地方志,由水稻扩展到多种作物,由中国扩展到世界,由生产扩展到生态,由农谚扩展到农业文化。

在1999年出版的《农史研究文集·自序》中,游修龄说:“我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精力不集中的人,近20年来,虽然以研究稻作历史为中心,却时常东张西望,对农史有关的方面,零打碎敲,写些看法。”【甲】游修龄继续保持这样的张力,自2010年后,又先后出版了包括《奇妙的语言文字》在内的7本书随笔集,共计 140 多万字。

晚年的游修龄心系公益,获得了很多荣誉。2019年,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3月7日,已是 101岁的他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抗击新冠肺炎专项基金捐款。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游修龄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记得在庆祝游修龄先生九十寿辰时候,学生们曾撰联对他的为学为人进行概括:

学贯东西,始农艺而入经史,不亚圣贤

博究天人,著古制以明今用,永为师表

(选自公众号《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注释: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1) 根据文意,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标题。(      ) A. 游修龄:冷板凳上坐出非凡 B. 怀念!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去世,享年103岁 C. 百年华章是先生——追忆恩师游修龄 D. 103岁游修龄:一生甘为“稻田守望者”
(2) 下列选项中,对游修龄形象的概括全都可以从上文中推断出来的一项是(      ) A. 淡泊名利   忧国忧民 B. 热心公益   体恤学生  C. 学而不厌   敢于创新 D. 志向远大   温文尔雅
(3) 根据文意,填入时间轴中的内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进入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 B. ②——开启了农业起源研究 C. ③——把稻作史热度传递到海外 D. ④——发表《稻作史论集》
(4)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游修龄小时候国学和西学的双重学习经历,为他后面稻作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游修龄之所以产生了追溯中国传统农业起源的念头,一方面是因为《齐民要术》让他茅塞顿开,另一方面是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 C. 文中划线句列举了两个数据——7本、140万,是为了表明游修龄晚年仍具有充沛的创作精力,是一个高产的作家。    D. 本文语言质朴,明白如话,却饱满情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游修龄的怀念、尊敬和爱戴。
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