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二。

【材料一】过年(节选)

ㅤㅤ我清楚地记得,从除夕下午开始,母亲和姐姐们就一直在厨房忙碌着,有蒸馒头的,有炸东西的,有剁饺子馅儿的,还有剔骨煮肉的,总之是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是包饺子,全家人齐上阵,有揉面的,有擀面皮的,有包饺子的。

“开饭啦!”终于,母亲发出了命令,我如饿虎扑食般冲到饭桌旁。真是丰盛极了!红烧肉不油不腻,油炸丸子外酥里嫩,炒素菜脆中带甜……压轴饭当然是饺子了,这也是年夜饭的核心,多少人千里迢迢赶回家,就是为了这碗热乎乎的饺子。

晚饭后,一家人来到院子里,点燃长长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炫彩夺目的光亮在暗夜里格外醒目。孩子们蹦啊跳啊,有的捂着耳朵,有的半眯着眼,但每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是绽开了一朵朵花。

正月初一,每个人都自觉地早早起床。早饭后就开始拜年,中年人三三两两走到街上,见面就是双手抱在胸前,互问“过年好”。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人群里叽叽喳喳、钻来钻去。老年人守在家里,把火炉拢得旺旺的,桌上摆上瓜子、糖果等食物,等待晚辈来拜年,然后大家轮流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材料二】

ㅤㅤ春节将至,“年味”话题总会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因此,我们从“你看重哪些年味”和“哪些年味正淡出你的生活”两个方面对身边的人进行了调查

【材料三】

ㅤㅤ从农耕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基础变了、文化生态变了,节日习俗也随之变化。“年俗实践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年俗的边界不断扩展,才彰显出春节文化的延展性、包容性和它强大的生命力。”一位年俗专家说。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仍保留着除夕夜吃团圆饭、看春晚、守岁的习俗。与此同时,近90%的受访者体验过新兴过年方式,其中,76.4%的人在线上收发红包、49.1%的人编辑语音视频等“云拜年”。23.2%的人跨越地域限制,快递邮寄礼物或年货。17.8%的人选择燃放电子烟花爆竹。2023年春节期间,来温州旅游的游客增长了85%。过年、拜年的形式变了,喜庆团圆的内涵却没变。

(1) 材料一中主要写了准备年夜饭、、夜晚放鞭炮、这四个场景。“准备年夜饭”这个场景写得很生动,让我们感受到
(2) 从以上三则材料推测小鹿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春节的习俗 B. 年味的变与不变 C. 家乡的年味 D. 新兴的过年方式
(3) 根据以上材料,小鹿得出以下结论。请判断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吃顿团圆饭”是人们最看重的“年味”,所以很多人除夕那天千里迢迢赶回家。

②有一半多的人认为一起看“春晚”体现年味,但它又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③专家认为节日习俗和社会变化有关。社会进步,年味就会变淡。

④材料三用了多个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体验新兴的过年、拜年形式。

(4) 阅读材料二的调查表,同学们觉得“放烟花爆竹”的数据有意思,于是对“禁燃烟花爆竹”展开讨论。大家有不同的观点:

①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②不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③可以在指定时间、区域,有限制地燃放烟花爆竹

你支持哪个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或者生活实际来说明理由。

我支持观点,理由:

【考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现代文阅读。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十几年前。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就先打量起母亲端出的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 这么贵的东西,……”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 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对比鲜明的水果有些奇怪。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三年前,母亲去世前夕,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或许,这就是天命,是对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吧。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有删改)

(1)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我”跟母亲之间的那几件事。

第①自然段→第②自然段→第③自然段第一次吃荔枝→第④自然段→第⑤自然段每年吃荔枝

(2) 提高阅读速度下列做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阅读第②自然段时,我不知道“沙果”是什么,但这不影响阅读,因此我没有停下来。 B. 我读完第①自然段,心想:快70岁的母亲第一次吃到荔枝会是怎样的心情?于是,带着问题快速默读文章。 C. 只要集中注意力,阅读速度就会提高,边读边思考反而会影响阅读速度。
(3) 作者用两种水果表达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在客人面前端走沙果,是不想在客人面前丢脸,有些虚荣。 B. “我”买荔枝,虽然价格昂贵,但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慈孝之心。 C. 从“我”希望变戏法一样把沙果变走这一想法,说明“我”有点自豪与虚荣。
(4) 品读第③自然段“我”和母亲的细节描写,根据提示填一填。

“我”

说沙果好吃又便宜

 

劝母亲尝鲜

尝鲜让母亲高兴

母亲

生气、一脸不悦

(5) 抓住细节体会感情,请给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作批注。
(6) 联系全文,体会“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蕴含的情感,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
2.阅读。

榕者容也

漫步福州街头,见到最多的是榕树。

在榕树家族中,有二十多种榕树会生出气生根,初长成的气生根细似麻线。榕树长势渐旺,气根顺着横生的树干继续生出,继续往下长,一根挨着一根而成排,一排紧邻一排而成“树帘”或“树瀑”。一棵榕树生出了几十上百几百条气根,垂在树上,随风起浪,有的已扎入土中,有的还飘在空中,如帘如幕,“树帘”也;若有大风则上下翻飞,如瀑布倾泻而下,“树瀑”也。气根的形态丕然一变,亦令人惊叹!

气根从树身上垂下,未落地之前的柔软不再,一旦接触到地面,它便深入地下,不择土壤,不怕干旱,不惧寂寞,即便是山石陡壁,它总能找到立地生根处。它是根,它又不同于地下的根——那是在地底下托举的根,根系宏大而庞杂;气根则是榕树自生的支撑根,试想:一棵可容纳数百上千人树下看风景的大榕树,没有数量众多的气生根支撑,何能屹立?何能昂然?何能阅百岁千载之时光流逝而依然绿叶招摇?又何能聚风雨,纳霜雪,集百鸟?鸟有鸣声曰:此处有诗意的安居!

一种树有一种树的形态,一种树有一种树的特点,一种树有一种树的性格,如红松之挺拔,如古柏之苍劲,如楠木之端直……独独榕树,每一棵均有不一样的格局、不一样的姿色、不一的形态。各种形态中最让人讶异惊心的,是独木成林,是雍容大度:树冠荫盖若大厦状□容小草□容动物□容鸣禽□容地衣及无可计数之小生物□容人类避暑避风雨□

榕有远望境界,榕有宽阔胸怀,榕非容乎?榕者容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请在文中□里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 梳理选文脉络情节,完成下图。

福州榕树多→→气根落地成为支撑根→

(3) 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一处动态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妙处。
(4) 关于“榕者容也”的内涵,下列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榕树独木成林,气质雍容大度。 B. 榕树树冠巨大,容纳众多小生灵。 C. 福州容纳了众多的榕树,所以称为“榕城”。 D. 榕树树荫让人类避暑避风雨,有宽阔胸怀。
现代文阅读 未知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