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选自姚鼐《赠钱献之序》)

材料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秦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A敝也B杂之C以谶纬D乱之E以怪僻F猥碎G世H又讥之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指衰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微”词义不同。 B. 折衷,指取正,作为判断事物准则,也可为调节使之适中,此处为前者义。 C. “至于泰安”中的“于”与《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的“于”用法意义相同。 D. 五鼓,指五更。古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汉代儒学并非绝对排斥的态度,但认为各家只研究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因而就像相互建筑了墙垣,无法贯通。 B. 宋代真儒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代和明代在继承宋代儒学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 C. 材料二中“苍山负雪”把山变被动为主动,像巨人一样富有神韵;“明烛天南”描绘出初升日光直射到南面天空的壮观景象。 D. 材料二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与泰山道中“迷雾冰滑”照应,写出了气候环境严寒恶劣,姚鼐却依然与友人于日观亭等待日出。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 材料一体现了桐城派文人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即坚定地尊宋。请概括姚鼐极力维护宋儒的原因。
【考点】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筛选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石钟山记

章潢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己已,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 B.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C. 督学,指视察、监督及指导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他教育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员,文中指到地方视察教育。 D. 正统,明朝第六任皇帝英宗的年号。古代有天干地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法。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起因。 B. 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下。 C. 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 D. 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郦道元的观点,反对李勃的看法。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②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
2.文言文阅读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 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 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 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学善属文      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 家贫不能恒得      恒:经常 C.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然 D. 而畜素琴一张      畜:蓄养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何以.解忧      以.亲老家贫 B. 为.君翻作《琵琶行 》 以为.彭泽令 C.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载酒肴而.往 D. 食野之.苹      抚而和之.
(3)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役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 解印,就是解印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 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 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 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 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②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 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 朔文 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建元三年,武帝微行,东游 宜春,入山驰射,蹈禾稼稻粳之地。 民皆呼骂詈,猎者示以乘舆物,乃知武帝微行也。御 史表另起上林苑,上大悦称善。 时朔在傍,进谏曰:“今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 苑囿 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上乃拜朔为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 隆 虑公主子昭平君醉杀内官,廷尉上请 , 上徘徊良久,曰:“    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是故而 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朔前上寿曰:“ 陛下赏不避仇鐘,诛不择骨肉。天下幸甚!”上乃起,入省中,夕时召让朔,朔免冠顿首曰:“ 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初,武帝既招英俊,陈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 多事自公孙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之左右诙啁而已。 久之,朔

上书陈强国之计,欲求试用。其言诙谐,指意放荡,终不见用。有客难东方朔曰:“ 苏秦张仪

一 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 讽诵诗书百 家之言,不可记。 悉力尽患,以事圣帝,官不过侍郎,其故何也? ”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曰: “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 震慑,诸侯宾服。 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使苏秦、 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 故曰时异事异。

(节选自《汉书 · 东方朔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侍之/左右者诙啁而已 B.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侍之左右者/诙啁而已 C.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侍之左右者/诙啁而已 D. 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侍之/左右者诙啁而已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皆呼骂詈”与“八月秋高风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号”字含义相同。 B. “廷尉上请”与“每与臣此事”(《出师表》)两句中的“论”字含义相同。 C. 上林苑 , 又称上苑,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始建于秦汉 。上苑亦是汉武帝射猎游乐之地。 D. “不可记”与“谷不可食也”(《孟子》)两句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朔颇有才华,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在方正 、贤良等方面都能达到皇帝征召标准,虽上书文辞不谦逊,但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 东方朔敢于进谏,劝帝戒奢 。面对御史上表另建上林苑的建议,虽然皇帝大喜,但东方朔依然劝谏皇帝更要关注农时。 C. 东方朔坚守正义,辞不避讳 。 隆虑公主的儿子醉杀内官,武帝虽准廷尉论罪之奏,但内心依然悲伤,东方朔称颂武帝诛不避亲,遭到武帝责备。 D. 东方朔关心国事,淡泊功名 。东方朔上强国之策,其言辞诙谐,旨意放荡,不被武帝采纳; 面对有人的刁难,他都十分看淡。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 故务苑囿之大,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

② 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是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