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桂林诸山记

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自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邱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B.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C.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D.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2)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寓太守署中”的“寓”与《醉翁亭记》中“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意思相同。 B. “晡”指申时,即午后3时至5时。与“黄昏”“人定”同属中国古时的十二时辰。 C. “穆公”指秦穆公。死时以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三人均为当时著名贤士,故秦人作《黄鸟》诗哀之,称之为“三良”。 D. 根据干支纪年法,乾隆元年是“丙辰”年。本文写于乾隆四十九年,应该是“甲辰”年。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林之山不同他处。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 结尾补叙先前游览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知山水之乐,衬托如今对自然且喜且愕的深切感慨。 C. 桂林山奇水秀,山水相映。而袁枚却独写其山,无一语言及水者;就山而言,着墨的重点又在山之洞穴;对世人所推誉的溶洞奇观颇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D. 与《登泰山记》的写法相似,本文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叙述其它景点;同时又在比喻素描中间杂以议论,使景色栩栩如生而又充满理趣。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

②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5) 袁枚提倡“性灵”,即诗文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抒发心灵。本文写了作者游桂林诸山的过程及感悟,文中蕴含了哪些人世道理?请简要概括。
【考点】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筛选信息;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将军广者,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士皆解鞍纵马卧。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 , 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生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家居数岁。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饮食与士共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家子,汉代良家子是个特定阶层,他们拥有一定资产,遵循伦理纲常,是从事正当职业的人。 B. 平旦,指太阳停留在地平线上,即平明。平旦属于天色纪时法,对应地支纪时法中的卯时。 C. 麾下,将帅的大旗之下,借指将帅的部下,也可以是对将帅的敬称。文中指李广的部下。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列传七十篇。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广是名将之后且骑射技艺高超。李广的先祖李信,秦朝时任将军,追获了燕太子丹;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也从小练就了一身高强的射技。 B. 李广心胸狭窄。家居时曾被霸陵尉拘留,后来李广被重新起用,特意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说明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 C. 李广深受官兵爱戴。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带兵遇到粮食和水缺乏的情况,他总是让所有士卒先喝水、先吃饭。 D. 李广令匈奴闻风丧胆。他有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在上郡时多次打败匈奴,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②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

(5) 文章为了突出表现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量,精心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试从文中举出两例作具体评析。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
2.文言文阅读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注] , 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三川,古韩国要地。下文中“屯留”“南阳”“南郑”“宜阳”均为韩地。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B.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C.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D.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有“诛杀”“声讨”之意,文中指后者,与“口诛笔伐”中的“诛”含意相同。 B. 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现常喻为分量重。 C. 戎狄,先秦时期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D. “拔一国”的“拔”指攻取,与“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含意是相同的。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欲行军事扩张,推进王业。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主张伐韩,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 张仪提出伐韩的措施,分析伐韩的意义,并反驳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认为伐蜀距离王业太远。 C. 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劫持天子不一定能获利,又可能招致不义之名,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的。 D. 秦惠王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率兵讨伐蜀国,于当年十月平定了蜀国,派陈庄担任蜀相。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②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5) 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普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害莫大焉;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将以为安邪?则危莫大焉。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 是士君子之勇也。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有删节)

文本二

戊申晦 ,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 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憍泄:即“骄媟”,骄傲轻慢。②恭俭:恭敬不放纵。③保五兵:屏除各种兵器。④桡:通“挠”。

(1) 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B.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C.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D.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2)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戚不免乎刑戮”中的“乎”,与“生乎吾前”“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的“手”都是介词,相当于“于”。 B. “我甚丑之”中的“丑”与“而耻学于师”中的“耻”用法相同,都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 “戊申晦”中的“戊申”与“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都属干支纪年,表示年份;“晦”表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与子颖坐日观亭”中省略了主语“余”和介词“于”,“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中含有定语后置现象。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人要重视自己的态度言行。态度谦逊,说话和善,会给人带来温暖;态度傲慢,恶语向人,会给人带来伤害。 B. 荀子对好斗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种人忘记了自己对个人、亲人和国君的责任,其行为甚至连猪狗都不如。 C. 荀子认为,好斗的行为看似聪明、有利、光荣、安全。实际上却愚蠢、有害,会给自己招来耻辱和危险。 D. 荀子认为,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小人”和“士君子”不同,“小人”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士君子”则不顾惜生命。
(4)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5) 荀子认为人“斗”的原因是什么?在对“斗”与“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怎样的荣辱观?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