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

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墨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剥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之。”

诘之曰:“所谓厄者,沽买无处,藜羹不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饮酒,则何言乎厄?斯不然矣。且子路为人,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

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闵、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

(1)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子路烹豚A孔子不问B肉之所由C来而食之D剥人之衣E以沽酒F孔子不问G酒之所由H来而饮之。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指反对、抵抗,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反”词义不同。 B. 矫,指假托,与陶潜作品《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词义不同。 C. 谤毁,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与现在常说的“毁谤”“诽谤”义同。 D. 千乘,指拥有一千辆兵车中等诸侯国,子路曾说自己的志向就是治理这样的国家。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拉出晏子来批评孔子,既借重名人,又细节逼真,因此形成了很强的迷惑性。 B. 子鱼明确指出孔子在楚时间和白胜回国及谋乱时间,证据确凿,使谣言不攻自破。 C. 孔子与晏子关系一直都很亲密,墨子捏造事实,肆意挑拨,既失其正,又失其礼。 D. 本文针对墨子评价孔子的不实言论进行逐一批驳,逻辑性强,彰显理性精神。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

②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

(5) 子鱼用了哪些方法来反驳墨子?有人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认为,他并没有说服曹明,对此你怎么看?
【考点】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筛选信息; 行政建制;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文本二: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摘自《列子·力命》)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尝与鲍叔贾A分财利多B自与C鲍叔D不以我为贪E知我贫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困”意为处境困窘,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穷困”意义相同。 B. “多”意为赞美,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多”意义不相同。 C. “不己若”指比不上自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君”指比不上您,两者结构相同。 D. “薄”意为看不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与鲍叔交往时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将他举荐给齐桓公,由此可见鲍叔气量非凡。 B. 管仲多次得到鲍叔的帮助,但却不愿在桓公面前举荐好友,因此孔子与列子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称赞的人。 C. 齐桓公先是采纳鲍叔的建议而重用管仲,后来又虚心请管仲举荐治国之才,说明桓公是一位善听谏言的君主。 D. 列子在文中用管仲荐贤却不能举荐至交鲍叔的历史典故,说明世间具有一些人力不可为的命数。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②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文言文阅读 未知 普通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咸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 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 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 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文中的“朔”同义。 B. 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 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 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纲兼任御史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 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 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 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

②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

(5) 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

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常考题 困难
3.阅读下文,完成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①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①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 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②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    然矣乎!

③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④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释】①玉岩公:即周广,字克之,号玉岩。周孺允之父。以疏谏明武宗,被贬。明世宗立,被提拔。后卒于南京刑部右侍郎任上。

(1) 可填入本文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B. C. D.
(2)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杏花书屋是周孺允应先父玉岩公之命,修葺旧屋后新建。 B. 玉岩公身为御史,敢于进谏,因此获罪可见其铁石心肠。 C. 虽其自身无意富贵,但周广仍寄望后世能够有功于国家。 D. 周氏子孙才华出众,可见诗书教化对于后世的有益影响。
(3)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与作用。
(4)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文言文阅读 未知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