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

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

想象力是历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

任何写下来的历史都仅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史家必须选择:他要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这个判断来确定故事的起点与终点。因为历史教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可能、多种行动、多种方式、多个道路、多种结局。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抗辩和异议的工具,抗辩和异议,提供了改变现实的可能。

历史学家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

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摘编自罗新《历史学家的美德》)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不同于历史。前者是无比巨大、难以言说的,后者则是从过去挑选出来的赋予了秩序和意义的并被使用和讲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B. 被视作真实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被证伪,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着求真的职业精神,还是难以避免神话和伪史的出现。 C. 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可能性的,人们会反复改写所知道的过去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D.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爱好,还是为了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把握当前社会的未来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学家的职责首先是使用历史知识,其次是考察并确保所使用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以及防止错用和滥用历史的发生。 B. “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等,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历史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伪史。 C. “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说明已有论述背后隐藏着旧历史的特定倾向,要通过批判和怀疑辨析本质。 D. “让我们经历他人经历”,不是指再次经历前人的生活,而是指借助历史记录在想象中对前人经历进行重现、观察和认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B.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搜集史料,须审定史料的真假,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 C. 钱穆《国史大纲》:“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D.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数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数人观念的改变才能战胜历史的惰性。”
(4) 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 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兆光曾言:“作为专业学者,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去发掘或逼近历史真相。这个根本立场,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坚守。”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在坚守历史真相的立场上,历史学者应当有怎样的作为?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论点、论证方法; 论据支撑;
【答案】

您现在未登录,无法查看试题答案与解析。 登录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未知 普通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1.现代文阅读Ⅱ

落魄

汪曾祺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 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 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 都没有,大家“通过 ”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 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

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 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 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 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 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 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 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 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 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 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 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 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

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 友 ”风度恰成对比。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 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 ”(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 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 ”(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 ”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 在外而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 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 ”,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 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 ”,在学校吃“八宝饭 ”(糙米 中有砂粒、鼠矢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 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 “有—— 旧衣烂衫找来 卖! ”

学生的变化, 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 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 ”的人,一个非常 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 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 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 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 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 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 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 ”。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 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

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 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 阙者,有时觉得“ 口中淡出鸟来 ”,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 的东西是工具书,《锌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 一同上邮局取出来, 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 “哪 个买这件棉袍! ”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 去。

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 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 ”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 ”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 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 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 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 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 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 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 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

一九四六年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魄 ”,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 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 B. “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 ”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C. 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 ”,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 ”,绿杨饭店“现在 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 ”,叙述者在“像与不像 ”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 D. “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 ”的“相共 ”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 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这一对比以小见大,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 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投降。 B. “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 ”,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 对“成亲王体字 ”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传神的外貌描写、反语、谐音等手法,对人物进 行调侃、讽刺、批判,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 D. 文章以双线结构展开叙述,既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 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 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
(3) 《落魄》以“我 ”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而折射群体命运,意味深长,请对此作简要 分析。
(4) 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 ”,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未知 困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雷蒙德·卡佛

我坐在朋友丽塔家里,抽烟,喝咖啡,我在和她说这件事。

下面是我跟她讲的。

那是个清闲的星期三,这个男人来到我的服务区时已经不早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见到过的最胖的人,尽管这样,他看上去还是挺干净的,穿着也得体。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巨大的。但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的手指。我停下来照料他邻桌一对老夫妇时,第一次注意到这些手指。它们看上去有常人手指的三倍那么大——又长又粗,全是脂肪。

晚上好,我说。可以为您服务吗?我说。

丽塔,他块头那叫个大,我是说巨大。

晚上好,他说。你好,可以,他说。我想咱们可以点了,他说。

他的这种说话方式——很奇怪。你也这么觉得吧。他还经常发出些喘息声。

我想咱们先来个凯撒沙拉,他说。然后来碗汤,外加额外的面包和黄油,如果可以的话。羊排,我想不会错,他说。烤土豆加上酸奶油。咱们待会再考虑甜食。非常感谢,他说,把菜单还给我。

天哪,丽塔,那些手指头啊。

我快步走进厨房,把单子递给鲁迪,他接过单子时做了个鬼脸。你知道鲁迪,他上班时就那么个德行。

从厨房出来时,利安得对我说,那个胖子是谁?他可真是肥得可以。

现在进入正题,我认为下面才是这个故事真正关键的部分。

我是在他的桌上做的凯撒沙拉,他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同时给面包片抹黄油,再把抹好的放在一边,在这期间他一直发出一种咝咝的声音。结果,我不知是太紧张了还是怎么搞的,一下子打翻了他的水杯。

真对不起,我说。当你匆匆忙忙时往往会这样。真的很抱歉,我说。您没事吧?我马上让服务生过来收拾干净,我说。

没事,他说。没关系的,他说,喘口气,别担心。咱们不介意的,他说。我去找利安得时他还冲我微笑并挥挥手,回来给他上沙拉时,我发现胖子把面包和黄油都吃光了。

过了一会,我给他拿来了更多的面包,而他已把沙拉吃完了。你知道这些凯撒沙拉的分量有多大吗?丽塔?

你真好,他说。面包太好吃了,他说。

您是从哪儿来的?我问他。我好像从来没见过您,我说。

他不是那种你会轻易忘掉的人,丽塔窃笑着插了一句。

丹佛,他说。

尽管有点好奇,我没再说什么。

先生,您的汤一会儿就好,我说。然后离开去四个生意人那桌做点扫尾工作,非常地难伺候。

给他上汤的时候,我发现面包又没了。他正把最后一片往嘴里送。

相信我,他说,我们并非总是吃成这样。他说,并且喘气。你要原谅我们,他说。

请千万别这么想,我说。我就喜欢看男人享受自己的食物,我说。

天哪,他可真够肥的!利安得说。

他也没办法,我说,闭上你的嘴。

我又放了一篮面包和一些黄油。汤怎么样?我说。

谢谢。很好,他说。非常好,他说。他用餐巾擦干净嘴唇,又轻轻抹了抹下巴。

我的其他桌客人都已经离开了,等我给胖子送上羊排、烤土豆和更多的面包和黄油时,他是唯一留下来的客人了。

我在土豆上放了很多的酸奶油。在酸奶油上撒了些咸肉末和细香葱。我给他拿来了更多的面包和黄油。

一切都还好吧?我说。

好,他说。喘气。棒极了,谢谢你,他说。又喘了几口。

请慢用,我说。我打开糖罐的盖子看了看。他点着头,在我离开前不停地看着我。

那个大肚皮怎样了?他会跑断你的腿的,利安得说。

甜食,我对胖子说,我们有特制的绿灯笼,就是加了调味的布丁蛋糕,有乳酪蛋糕,还有巧克力或香草冰激凌,还有菠萝果汁。

咱们没耽搁你吧,有没有?他说。喘气,看上去有点担忧。

没有没有,我说。当然没有,我说。慢慢来,我说。趁您拿主意的时候我去给您添点咖啡。

那咱们就照直跟你说吧,他说。他在椅子上动了动身体。咱们想要这个特制甜食,但咱们也还想要一碟香草冰激凌,上面加一滴巧克力糖浆,如果可以的话。咱们跟你说过咱们很饿,他说。

我去厨房查看他的甜食,鲁迪说,哈里特说你从马戏团弄来个胖子,是真的吗?

鲁迪已经把他的围裙和帽子脱掉了,你知道,他是准备下班了。

鲁迪,他是很胖,我说,但还有别的。

鲁迪只顾哈哈大笑。

我有点吃醋了,鲁迪对利安得说。

我在胖子的面前放上特制甜食和一碗香草冰激凌,把巧克力糖浆放在一边。

谢谢你,他说。

别客气,我说——我突然有点感动。

信不信由你,他说,咱们不是每天都这么个吃法的。

我,我吃呀吃呀还是吃不胖,我说。我倒是想增点重量,我说。

千万别,他说,如果咱们有其他选择的话。没有,没有选择。

然后他拿起调羹吃了起来。

完了吗?丽塔说,点着一根我的香烟,把椅子往桌子那儿拉近了点。故事变得有趣了,丽塔说。

完了。没别的了。他吃完甜食就走了,然后我俩就回家了,鲁迪和我。

真是头肥猪,鲁迪说。像他平时累了那样伸了个懒腰。就接着看他的电视。

我在炉子上烧上水后就去冲澡。我把手放在肚子那儿,想着如果我有了孩子,其中的一个变得那么胖,那会怎样。

我把水倒进壶里,摆好杯子、糖罐和奶,端着托盘走到沙发边,他看了我一眼,小时候,我认识一个胖子,不,是两个,非常胖的玩意儿。天哪,可惜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肥猪”,这是其中一个唯一的名字。我们都叫他“肥猪”。另一个来得晚一点,他的名字就叫“站不稳”。除了老师以外,大家都叫他“站不稳”。“站不稳”和“肥猪”。我要是有他们的照片就好了,鲁迪说。

我想不出来能说点什么,于是我们默默地喝了一会儿茶,就这么面对面坐着。我突然觉得自己很肥大,鲁迪显得很瘦小,就像两个世界的人。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丽塔说,但我看得出来她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感到沮丧,但我不想和她说这个。我已经跟她说得太多了。

她坐在那儿等着,优美的手指拨弄着头发。

等什么?我想知道。

现在是八月。

我的生活将会发生改变。我能感觉到。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与朋友丽塔的对话如草蛇灰线般穿插于对整个故事的叙述中,一方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丽塔的反应提供了又一个表现人情世态的视角。 B. “我”尊重顾客,礼貌、平等地对待胖子是“我”的立场,是“我”与其他店员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与其他人无法相互沟通、彼此理解的根本原因。 C. 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咱们”代替“我”,表现了胖子是一个乐观、开朗、随和的人。 D. “窃笑”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丽塔的关注点与兴奋点只在于“胖子”的胖,而不是他的尊重他人与彬彬有礼,戏谑与嘲讽中也有明显的恶意。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胖子的故事讲完后,通过对“我”的语言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我”对“肥”的深层理解。 B. 利安得等人对胖子的歧视,说明了社会中很多人对弱势群体是不理解、不包容的。 C. “我”的“很肥”与鲁迪的“很小很小”形成反差,反映了“我”与鲁迪之间的差异和隔阂。 D. 小说最后一段暗示“我”与丈夫、朋友等之间的关系可能发生改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  小说对“我”的描写塑造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举出三种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雷蒙德·卡佛是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请分析“极简主义”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未知 普通
3.现代文阅读Ⅱ

发现大地的星星

迟子建

春天里家家烧荒草、翻地、上粪肥、打垄,做着播种的准备。我很吃惊那些小小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不多久,会长出绿苗。菠菜、小白菜、生菜、水萝卜,要不了多久,就水灵灵地上了餐桌,菜窖剩下的萎靡的冬储菜,只能烀猪食了。杂草总是伴着庄稼生长,所以菜地最少不了的活儿,就是拔杂草。杂草中有猪喜欢吃的灰菜、车轱辘菜、荠菜、苣荬菜,采到它们丢到猪圈,猪享用时眼神都是温柔的。

到了夏天,我们会在院子临时搭灶,把餐桌搬到灶旁。这时菜园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都下来了,姹紫嫣红的它们进了油锅,若是再有几片肉加持,炖煮时满院子都是香味了。吃过饭,蚊子也起来了,赶紧拢一堆艾草熏蚊子。蚊烟缭绕时,常有串门子的来,主妇就泡一壶家常的茉莉花茶待客,人们喝茶聊着季候天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雷公发怒、河神镇妖等天上人间的事,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惊一乍的。蚊烟散了,月亮和星星也出来了,①极北的星空四季都是花园,而星星花儿是开不败的。

秋天一到,风又硬了。燕子离窝了,大雁南飞了,林间落叶,河水枯瘦。人们抓紧时间秋收,因为这时天变得小心眼,说变脸就变脸,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这时节的女人最忙碌,给家人做棉袄棉裤,大人的通常翻新一下,再加一层棉絮;小孩子长得快,几乎年年都得接裤腿和袖管,不然会冻手脖子和脚脖子。收了秋,把土豆、萝卜、白菜下到地窖,腌上咸菜,再腌上一大虹酸菜,趁着正午的太阳还是热心肠,赶紧打了糨糊,裁好窗纸,把窗户缝溜了。不然寒风的小舌头三九天伸进来,你就会有被咬的感觉。此时在菜园角落自由了半年的鸡,就不能成溜达鸡了,鸡架被抬进灶房一角,鸡被圈了起来。冬天时我就多了一项活儿,每天早起烧火前,要把炉膛的灰掏了,用笤帚均匀搬到鸡架下,打扫鸡屎。把鸡屎撮到园田攒起来,开春时用于种倭瓜,倭瓜会特别面;用于种花,花朵则会饱吸了颜料似的,格外艳丽。

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 , 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没有尽头的。人们进入腊月就忙年了,买春联、年画、蜡烛、爆竹,买烟、酒、糖、茶和罐头,买冻梨、冻柿子,买花生、瓜子,当然女孩子还要买漂亮的发夹和鲜亮的头蝇,让彩蝶先于春天落到我们头上。大人们宰年猪、蒸年干粮、洗被扫尘,当然还得惦记死去的人,只要小年一过,人们就可以带着烧纸和供品去山上祭奠。上坟人挂着泪痕从坟场回来,洗把脸,叹上一口气,又忙年去了。这让我打小就懂得,死是必然的、平凡的,从未有死者远离过我们,就像从未有生者会长生一样。

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记得电灯取代了蜡烛的那天,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简直不能相信头顶这颗小小的玻璃圆脑袋,发出的光比蜡烛要亮上几百倍,能照清人脸上的雀斑,照明花瓶的蜡花,照亮地板上匍匐的蜘蛛。而镇子首户买了电视的那年,我们一拨拨拥入这家,炕上地上站满了人,但见一个灰白的四方盒子通上电后,雪花点闪烁,随着主人拨动旋钮,黑白的画面出现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人能说话,鸟能飞翔,跟看电影一样,却不知放映员藏身何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更忘不了铁轨铺到山镇,第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时,一帮人追着火车啧啧惊叹,③这可不就是森林的神龙么。

我在小镇抢过婚礼的喜糖,也跟着大人吃过丧饭。我喜悦地看着姐姐穿着鲜艳的嫁衣出嫁,也悲伤欲绝地看着父亲在阴冷的冬天吐出最后一口气。母亲寡居的那年,我第一次恐惧她会自杀,但父亲去世一个月后的除夕,她依然在灶上为我们煮饺子。永远记得饺子将熟时,她拉开沉沉屋门,朝寒风凛冽的户外撇了一勺饺子汤,召唤父亲吃饺子的情景。所以去年初春,我爱人二十周年忌日时,我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家中,也包了他生前爱吃的饺子,煮熟前也往门外撇一勺饺子汤,叫着他的名字,召唤他吃饺子。两个画面相隔近四十载,真是生死契阔,天上人间!

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植物,生灵的欢欣与悲苦,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几十年过去,熟悉的多土无论是人口结构还是情感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东西富庶了,可又贫瘠了;有些东西生动了,却又僵化了。当熟悉的乡土已经陌生时,我们要跟上认知,④摸不到它的脉搏,作品又急能血肉丰满。

我很难定义文学是什么,只能说天地间有两个星空,一个是澄明上苍赐予的,要抬头仰望;一个是悲欢人间赐予的,需低头拾取。一个作家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就是发现大地的星星,一块顽石会发光,一条河流会唱歌,一朵花会讲前世今生的故事,一只鸟会把人间消息传遍四方。在浩瀚宇宙中,所有的房屋都是陆地的船,载着芸芸众生,朝着星光的灯塔,远航。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家家做着播种的准备后,描写了各种蔬菜由种子变成绿苗,最后水灵灵地上了餐桌的过程,突显了春天的美好。 B. 家乡夏日夜晚串门,喝茶和聊天的具体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也变成了她对家乡生活的美好回忆。 C. 文章通过对自然风光的变化,家乡秋收的忙碌以及人们为迎接冬天所做的准备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眷恋。 D. 父亲的去世带给母亲自杀的恐惧,而作者在爱人周年忌日召唤他吃饺子时,才真正明白生死契阔、天上人间的哀恸。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花园”“花儿”运用比拟手法,赞美了家乡星空和星星的美丽。 B. 句子②承接上文,总领下文,突出了家乡冬天的漫长和活动内容的丰富。 C. 句子③用否定句式表达肯定之意,表达人们对山镇变革的震惊和感叹。 D. 句子④“摸”“血肉丰满”二词极为形象,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
(3) 如何理解“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没有尽头的”的含意?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家乡·文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星空。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未知 普通